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嵇珺  巷子 《家庭教育》2006,(9X):28-29
教育评析 作为教育我很理解孩子的心声,也更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先让孩子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出可行的目标。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一旦他们发生兴趣,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2.
“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一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国教师》2012,(18):2-2
<正>"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齐心协力,通过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但是有些民族和有些国度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二百个孩子。这两个民族单是在智力的较量上,在世界性的宽度和深度的较量上就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知识分子应该有那么一点反思甚至是惭愧。"作家刘震云以教育为例批评当下知识分子,呼吁知识分子要有创见:"有的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知道分子,从幼儿园小班到博士生毕业,考试非常好,再把这个知道反过来,再从幼儿园小班的教育开始,没有任何创见。"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是最累的,尤其是现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为孩子的一生谋划: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进最好的小学,入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做最体面的工作……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往往使家长们迷失自我,要么对孩子百般迁就,要么对孩子疾言厉色,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困难。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和家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沟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再富也要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从这句国人皆知的口号中,可以看出我们发展教育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师,每每在报刊上…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孩子心灵的天空,都飞翔着梦想的精灵.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创造这样一个人文环境,给孩子一个追求梦的天空,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我们的教育观念从"知识就是力量"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再到现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一个极大飞跃.  相似文献   

6.
我们班的孩子也有类似欣欣的情况。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他们频繁地更换活动区存在多种原因。幼儿不会操作:如果材料非常吸引幼儿,有趣味性和教育价值,可幼儿不会操作,同样也会使孩子缺乏成就感和自信心,不愿意再尝试下去。所以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必须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并稍有难度,只需孩子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少地方也确实是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学校建了当地最好的房屋作校舍,添了较好的教学设施。仅此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及对孩子的期望。但说到单个的家庭教育,说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我则十分欣赏“再富也得穷孩子”这一提法。我以为这话非常尖锐、深刻地指出了目前我们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应该给孩子阳光、雨露、快乐、健康、希望,不能再违背孩子的天性,教育的规律,去强迫他们、摧残他们,别让孩子在十五岁的春天哭泣!  相似文献   

9.
我和妻子都是工程技术人员,上班早,下班迟,和孩子呆在一起的大块时间很少。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从思想上“盯住”孩子,寻找随机教育的契机。比如我们带孩子上、下楼梯时,就教孩子数数和念儿歌。这样,数数时,数字随步而出,念儿歌时,儿歌节奏配以有节奏的迈步,孩子就很乐意学。如果忘记了下一个数或下一句儿歌,步子自然而然会停下来,经过他自己的思索或我们的提醒,补上了再迈步,孩子心情  相似文献   

10.
子瑜 《教育文汇》2012,(3):52-52
培养“乖孩子”的教育是可怕的教育 “请好好看看你身边的孩子——他是不是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当孩子在做这样的努力时,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读了台湾学者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再反观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我对当下教育几乎无处不在的用条条框框压制孩子的价值观和做法深表忧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宠爱孩子:但小女儿对生日庆祝不满意我们来谈谈教育孩子的故事,我们曾一直宠着孩子们,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故事要从我上大学时说起。大一时我怀孕了。杰克与我已经约会一年半了,我们深深地相爱,本来我们约定毕业后再结婚,但现在完了。结果我  相似文献   

12.
感悟细节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教育,不能忽视细节。教师本来就是在孩子的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更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关注孩子,关注他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关注他们心灵的每一声呢喃细语,关注他们每一个细小的生命需求。只有对孩子生命的每一处细节给予人文的关怀,教育才会是温暖的、美好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时曾说:"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至。  相似文献   

13.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发现,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滴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是从赏识开始的。把赏识教育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孩子在哪个成长阶段进步最大.结果发现是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时.总是用最欣赏的眼光关注自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表扬自己的孩子,最后小孩全部都学会了走路、说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浓烟四起,火灾频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而与此相关的消防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消防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积极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融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一体,在幼儿园开展消防教育,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的做法是根据本园的实际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消防教育的总目标,再按年龄班“分解”总  相似文献   

16.
柴红莉 《新疆教育》2012,(3):103-103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就是让孩子坐在桌前读某种教材或学习某些知识,除了教孩子背儿歌、识字、看百科、数数、做习题,代写硕士论文再也想像不出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教孩子了。从古到今,有多少教育先哲都探讨过“教育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再到现在的“生活教育”趋势,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7.
"成长"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我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期待孩子比过去进步一点,成绩再高一些,不再惹是生非,期待着他们的突破性成长.没错,人并非十全十美,但就是不完美,我们才要成长. 罗杰斯说过,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孩子不能填鸭般灌输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一堂课上得成功,不在于学生学...  相似文献   

18.
我曾一度认为,家长每天都要来园接送孩子,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当面交流,再去家访纯属多此一举。但是,当我们走进孩子家庭,才发现幼儿的家庭情况和幼儿的具体表现竟是如此复杂多样。因此,我们针对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给予家长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一、对于在认字、写字、计算方面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我们主要向他们解释幼儿的年龄特点,告诉他们过多、过急的要求会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心的危害,同时向他们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二、对于认为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家长,我们着重向他们宣传家园配合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将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三、对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或教育方法不当的家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子女,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从而唱响教育的"同一首歌".可是,作为教师,我在家访时通过和家长们密切联系后,发现不少家长朋友常常陷入以下教育误区. "削足适履",迁就孩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家庭的一些独生子女,因为缺乏锻炼,特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却无视这一点,因为溺爱孩子而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要穿名牌,父母便进商场去选;孩子要上网,父母忙买电脑;孩子要听音乐,父母又买MP4……只要孩子有要求,父母就不问情由去办.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道理,"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晓理",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就好了.要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习性,再去矫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切忌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20.
郭红 《今日教育》2007,(9):33-34
就一个孩子而言,他的童年生活可能对他的一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这一研究结论,心理学家们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我们勿需再争论。由此可见,孩子在童年时所受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