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迎伟 《中国德育》2007,2(1):67-69
耻感的缺失或错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各种量化管理手段以及社会舆论对于缺失耻感、道德失范的大学生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知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勇气的重要途径。开展知耻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其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规范其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本文在阐述了知耻教育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谈当前大学生知耻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 ,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 ,自觉地趋荣避辱 ,有所为 ,有所不为 ;能够成为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知耻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思想.树立知耻意识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净化社会风气和弘扬民族精神,都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当代大学生知耻意识淡薄,社会转型和不正当的教育是其主要原因.我们应当把知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知耻意识.  相似文献   

5.
知耻与趋荣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相互作用的伦理维度。知耻是大学生德育的底线和基点,趋荣是大学生德育的"善"的体现和目的,知耻与趋荣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知耻与趋荣道德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要形成大学生趋荣避辱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6.
王彦民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80-81,84
由于传统耻感文化继承的不足,现行社会道德标准多元化,互联网络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中的不规范等等原因使部分高校学生耻感淡化,道德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声誉,耻感的回归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8.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9.
10.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李汉清 《广西教育》2008,(12):25-26
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中师生缺乏基本的知耻感。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清什么是羞耻,采取灵活的批评教育手段来帮助学生,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来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四有”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7):40-40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荣辱观。荣辱观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知耻;其次是明荣辱。本文只说说知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固有特点和管理方式,阐述了语文学科知耻教育实施的背景和迫切性,并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知耻教育的内涵,及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知耻教育,希望以此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打牢员工的思想基础。而知耻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荣辱观教育出成果、见实效,必须在搞好知耻教育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 ,高校在校生的人数不断增大 ,其中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在逐年提高并逐渐成为校园大学生的主体 ,本文提供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其道德品质和修养直接影响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要求,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求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是推进我国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举措,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而且也关系到将来对国家与社会的贡献。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潜力。因此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较为低下的现实应引起我们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