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在2004年第1期刊登了王斌盛老师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就砸了吗》一文,我认为王老师文中的几点说法有些偏颇,值得商榷。质疑一:教学任务完不成,课砸不了。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哪堂课是完美无缺的,但一堂课连最起码的目标都完不成的话,还有什么成功可言吗?各科有各自的目标,这堂课的目标怎么也不会是做风筝。诚然,这位教师的课的确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做风筝花的时间太长,那么其他的时间就少,目标当然完不成了。课前制定的目标当堂完不成,那么就必定留到下节,以此类推,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我的话可能也有些偏颇,但每…  相似文献   

2.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刊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就砸了吗?》一文,深感王斌盛老师的观点值得商讨。笔者认为,文中所倡导的牺牲学生的作文课,让那些想重新做风筝的学生继续做下去,是对“课标”新理念的扭曲。语文课就应该完成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等应该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进行,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一、完成教学任务并不会影响学生勇于探索精神的培养王斌盛老师认为:学生想重做风筝时,而要求学生说做风筝的过程就是挫伤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性。难道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继…  相似文献   

3.
在一节作文公开课上,教师把怎样做风筝的过程示范了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用带来的材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做一个风筝,再把自己做风筝的过程说一说,并写下来。大部分学生做风筝都不够成型,有些甚至就要散掉了。这个时候,有不少的学生手忙脚乱准备重做。教师看看手表,说:“因为时间关系,风筝就不重做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做风筝的过程,要求用上连接词———先……接着……然后……最后……”除了个别的“好学生”放下手中的活计,大多数学生仍然在关注重新来扎一个像样的风筝。老师有点生气了,要求学生们都背手坐好。虽大部分坐得端正,但不少学生还…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放开了,参与讨论了,自主探究了,但时间不够用,怎样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呢?为什么会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穿新鞋走老路”,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缺失。在有的教师看来,凡是写进课本的内容就不能不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特征的“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敢于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歌德有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所以,科研,当然也包括教研,出发点应是客观实际而不是理论。但可惜的是,现在的教育科学研究多是反其道而行之:从理论出发而不顾客观实际。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一则笑话,一庸医,不管病人得的是什么病,都照搬古方,病人被治死了,他还振振有辞:古方还能有错?是他的病生得不对。石皇冠老师关于朗读与默读的关系的观点,有类于此。石老师大概读过一些阅读理论,于是便按图索骥,构建了“只有学会朗读,才能学会默读”的理论框架:儿童入学前,是靠听觉语言中枢区分词和短语即概括语义的;入学后,视觉性语言中枢不…  相似文献   

7.
“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就砸了吗?”对此问题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不同取向。其实,说到底,这个问题是一个课堂教学以谁为本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以教学任务为本,那么,教学任务没完成,课自然砸了;然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那么,课砸不砸并不决定于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8.
一节探究课成功与否,不应仅看知识任务,还应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探究方法、体验了探究乐趣.本文通过两个实际课例的对比,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一节探究课成功与否,不应仅看知识任务,还应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探究方法、体验了探究乐趣。本文通过两个实际课例的对比.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12.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使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即成为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敦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15.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感悟”一词,并特别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很多老师在课文结束时都爱问:“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的确,设计这样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甚至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但老师如果引领不当或者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反而适得其反:下面先引用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的两位教师同讲古诗《江雪》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把这一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必须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一是要实现课前开放,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搜集资料;二是要课上开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三是课后开放.引导学生多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引子:浙江绍兴县秋瑾小学自1998年来进行语文立体教学实验研究,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线性、平面化、极端化等痼疾进地了彻底的批判和有效的改革,实验研究得到了崔峦、朱作仁、田本娜、王松泉、周一贯、沈大安、滕春友等领  相似文献   

20.
林高明 《青年教师》2005,(12):16-17
人们常将执迷不悟斥为冥顽不化、无药可救。而我的想法是正因为宇宙万物有诸多令人迷惑不解之谜,才催发人向未知世界与无限未来不断地探索。不管永远有多远,我们都可以确信,是无数的无以参悟的“迷”引领人类向前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执迷不悟的,永远有新的“迷”与新的“不悟”。怕就怕一些人无执无迷安于浑沌,不思不虑浑浑噩噩。佛语云.菩提即智慧,意指烦恼即智慧,因迷惑而烦恼、而思考、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