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曹操在创立霸业和建立霸府政治的过程中,形成了谯沛与颍川两大势力集团。两大集团的形成历史、人员构成、社会地位、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政治地位和曹操对这两个集团的政治态度与倚重程度,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颍川集团政治际遇的变化既反映出曹操霸业的完成,同时也预示着曹魏政权未来的政治走向与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2.
一个家族所在的地域文化是家族赖以成长的环境,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无疑与家乡谯沛之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谯沛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悠久的军事政治传统、道家文化、酒文化与药文化对曹氏家族在政治统治、思想学术、家族门风、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个家族所在的地域文化是家族赖以成长的环境,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无疑与家乡谯沛之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谯沛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悠久的军事政治传统、道家文化、酒文化与药文化对曹氏家族在政治统治、思想学术、家族门风、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光雄 《现代语文》2011,(8):105-106
曹操(155-220)字孟德,谥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不但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曹操"外定武功,内治文学",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吸引了大批文人,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并亲自援笔创作,  相似文献   

5.
荀彧被“隐诛”事件是汉魏之际政局变化的重要关节.荀彧之死是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曹操为抑制曹植势力,巩固曹丕的地位进而建立新的政权的重要举措.曹操“隐诛”荀彧是除掉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同时又让曹丕取得颍川士人集团支持的最佳方式.荀彧之死促使了曹丕集团和颍川士人集团的相互妥协,实际上是颍川士人集团政治转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是东汉三国间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组织、文化诸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而且在经济上也做出了  相似文献   

7.
河、淮之间的中原东部地区是道家故地,道家思想在此地根基深厚。东汉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恶化,士人风气发生了弃儒向道的转向。依靠谯、沛和汝、颍之地方家族与政治利益集团,曹操统一了中原,并受此地道家文化传统影响,"离经叛道",崇尚文学,促成了"文学的自觉"和新变。  相似文献   

8.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9.
近代学者有人把“竹林七贤”视为一个政治集团。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应该是代表某个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某个阶层、派系权益的政治实体。揆之史乘记载,“七贤”的政治态度——集中表现在对代表豪门大族利益的司马氏集团的态度,却因人而异,不可能成为一个继何宴、夏侯玄之后而与司马氏集团对抗的政治集团。嵇、阮等人生活在魏晋之际。魏自曹操卒后,曹丕便着手进行禅代,为了夺权并巩固其帝位,他采纳陈群的建议,施行九品中正制,保证了豪门大族的政治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从曹操的“唯才是举”到曹丕的“九品中正”是曹氏政权从量变到质变的开端。从此,曹  相似文献   

10.
曹操(150-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生于汉末乱世,在镇压黄巾大起义中崭露头角。曹操颇有政治才能。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曹操逐步统一黄河流域。曹操抑制豪强,大力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就曹魏政治上的派别,对曹魏政权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变情况,作些分析,以说明这种政治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曹魏政权何以转移与西晋以后大族政治何以出现。下分三部分谈。一曹操时期政治上两大派别的出现在曹操底下的官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集团存在:一为以汝颍人物为首的世族地主集团;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3.
五代武人在大一统政治格局瓦解的形势下,个人权力欲极度膨胀,忠君道德观普遍淡薄,其利益权衡,更多以现实权力格局和利害关系为基准。但仍然有部分武人追求以忠君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而后唐君臣对唐室正统地位的继承与维护是这一追求的体现。五代文士在武人强势的政治局面下,普遍明哲保身,鲜有忠贞耿介之士,政治道德水准较前代下滑。但仍有部分文士敢于进谏,影响统治者沿儒家化政治方向施政。后唐文士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追求,以及后晋文士关于契丹事务的议论,都为五代政治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4.
一个皇帝死后被谥为武,其生前必是在战场上打出了威风。请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哪个不是战争中的风云人物?武,向来是与文相对的,且有互不相容之势。然而,从历史上诸多人物来看,武人也并非全是不通文墨的粗人。  相似文献   

15.
曹操,字孟德(155——220),沛国谯(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之所以在政治上得到迅速成功,为统一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因为他能摧抑豪强,代表了地主阶级中较寒微阶层的势力;实行屯田,在经济上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尤其在用人上,真正做到了用贤任能,这是他政治上成功,军事上胜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导语 一提起三国战事里的曹操,大多数人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被画为白脸?白脸又代表着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看这位集雄才大略与奸诈凶残于一身的曹操,在那个时代是怎样书写人生,威震天下的. 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文武双全,年轻时的曹操即以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闻名,但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所以社会上没有多少人看好他,唯知人著称的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以单身刺杀董卓不遂献刀以保性命为始,召集群雄,立志消灭奸党,平定天下.一生破黄巾、擒吕布、除董卓、灭袁术、收袁绍、败刘表,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成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7.
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代著明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二十岁举孝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时,他在政治上打击豪强.经济上惩治贪污,思想上反对迷信,锐意纠正时弊,政治态度非常鲜明.公元190年,曹操以兄弟子侄的家兵、部曲组成了自己的基干队伍,参加讨伐董卓的勤王战争.同年冬天,收编黄巾军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人,选其精锐,组成青州兵.与此同时,曹操根据"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的残破局面,采纳了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  相似文献   

18.
对于蜀汉灭亡之原因,近年来最具影响的就是不同地域势力集团矛盾说。但仔细考察,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蜀汉内部的矛盾可能按进取者与保守者来划分会更确切一些。蜀汉的亡国,首先是其政治目标越来越无法实现,对外战争又使国贫民困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域内民众信心普遍丧失;其次是这种信心丧失恰好与当时的普遍认知汇合,以致蜀汉国家认同破裂,谯周劝降后主得以成功。谯周的人生经历恰好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曹操为沛国谯人,即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最近有学者提出根据现行区划,“曹操故里”应该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境内,一些媒体也对此观点进行报道。笔者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现行区划,粗略探讨曹操故里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强调了区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必要性,认为作为历史人物与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在人生历程、性格复杂、毁誉参半方面等诸是相同的,而在政治定位、道德评判、历史影响等方面却是不同的。历史上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被誉为人杰,得以流芳千古;小说中的曹操是乱世之奸雄,被演义为恶魔,以至于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