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鲜明与含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普遍追求,也是欣赏者对文艺作品的普遍要求。所以如此,是因为鲜明与含蓄适应了审美认识中神经过程的“泛化”与“分化”规律,对欣赏者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章瑾 《科教文汇》2009,(1):252-253
意象是设计艺术制作与欣赏的关键所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是指承载内在心意的形象。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其意象的形成过程与诗歌意象的形成过程,在第一个环节有所不同;即诗歌是由文字转化成形象,而设计艺术则是由其视觉形象转化为使用者或欣赏者的联想形象。意象的审美本质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设计艺术之意象可以分为形态意象、氛围意象、动作意象和人格意象等。要准确恰当地表达设计艺术中的意象,应该恰当地使用“道具”、重视抽象的造型、含而不露、避实就虚和注意留白与细节。  相似文献   

3.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4.
王丽 《科教文汇》2007,(8S):174-174
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批判,他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单纯作为现实存在的反映物,更反对用阶级来评价艺术作品的优劣。他认为艺术既是对现实存在的体现,又能对现实进行超越和批判,艺术的真理存在于“审美形式”中,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周晓鸣 《科教文汇》2007,(1X):186-187
电影艺术所特有艺术构成和艺术传达方式,决定它与观众的交流方式。电影艺术是以动态物象性的影像为媒介,以连续不断的电影流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听觉,就形成了电影审美感受的被动性,电影审美感知的综合性,电影审美接受的流动性等,电影艺术接受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艺术不能就“实用”的狭义来看待,而应充分关注艺术本身,关注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学术的艺术,艺术应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作为艺术核心范畴的审美最有力地避开了用“实用”的狭义来看待艺术。  相似文献   

7.
郭丽 《世界发明》2010,(4):65-67
“艺术投资就是储蓄未来”,这曾是2006年上海艺博会的主题,但是这样的主题却在高调的呼吁下掩盖着艺术市场的几分无奈——艺术品的价值还没有被大众所充分认识。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人的生活中,艺术与审美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是必需品。谁也没想到,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6,(11):96-97
为了弄明白不同观众类型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即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二者是互相促进还是互相阻碍,本文通过引入了当代美学和情感哲学思想的范例来对忠实者和欣赏者观众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研究,使不同类型体育观众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解析。其中大部分体育观众并不是完全的情感体验或者完全的审美体验,更多时候观众都有情感和审美两者的混合体验。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设计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晶  曹英 《科教文汇》2009,(2):265-265
随着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型的转变,社会进入了一种非物质化的时代。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争论中有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审美泛化”的时代,人们把“审美的态度”带到了日常生活中.非物质设计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点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离不开技巧。Art一词本义即指技艺、技巧。高尔基说:“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鲁迅也曾经指出过一些青年艺术家由于忽略技巧,“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罗丹说:“毫无疑问,技法不过是一种手段,但是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体现思想感情的……”。有一次,俄国画家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思潮、新见解、新方法推陈出新,基于理论教育范畴内的“美学教育”即“审美教育”,已成为新世纪中华人文精神教育的聚众焦点。用“美育”来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社会的新型理论教育,遵循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引起对“新课程需不需要惩戒教育”争论的根本原因是支持方与反对方对其内涵的理解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是“惩戒教育”中是否含有“体罚教育”的因素。本文界定的“惩戒教育”不合有‘‘体罚教育’’的因素,中小学教师可以艺术而正确地使用“惩戒教育”。  相似文献   

13.
张华  张国强 《金秋科苑》2010,(6):283-283
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其最根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而音乐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范畴。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所有艺术品都是由人制作的,都是假的。”那出为什么艺术精品价值连城,成为国家的瑰宝?因为它是人类创作能力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见证。所以开头所说的话还应加上后半句:“作为艺术品,它是真的。”艺术精品会便人有“愉悦”、“崇敬”、“惊奇”、“同情”、“联想”、甚至“恐惧”的感觉。这些都是心理反应,精神享受。可见审美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郑希 《科教文汇》2008,(21):214-214
艺术需要技术作为基础,而精湛技术外化为艺术的本质核心就是审美,是以审美为目的。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解读,来探讨技术、艺术、审美三者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张华  张国强 《今日科苑》2010,(6):283-283
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其最根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而音乐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范畴。  相似文献   

17.
电影艺术所特有艺术构成和艺术传达方式,决定它与观众的交流方式.电影艺术是以动态物象性的影像为媒介,以连续不断的电影流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听觉,就形成了电影审美感受的被动性,电影审美感知的综合性,电影审美接受的流动性等,电影艺术接受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碧娟 《今日科苑》2008,(6):206-207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进行再创造,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通过审美直觉、审美静观和审美创造的途径去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李碧娟 《金秋科苑》2008,(6):206-207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进行再创造,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通过审美直觉、审美静观和审美创造的途径去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刘慧 《科学中国人》2014,(3S):146-146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音乐欣赏为我们提供了无比动听的音乐音响,有着启发欣赏者的智慧,丰富欣赏者的精神生活,净化心灵,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作用。在音乐欣赏中学习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