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济日报是倍受读者青睐的一份报纸,她时刻盯住新闻“消费”市场,每张报纸都是“满汉全席”,以独特的风格,让新老读者为之叹服。而“店”大不欺”客”,则是笔者对《经济日报》最深的感触。《三分之一的呼唤》最初是我参加省优稿件评比的评论,谁知在州里初评时,落选好在手头还有一份推荐打印件,便投给经济日报。1987年2月18日,该报在  相似文献   

2.
读去年第十二期《新闻战线》《读者论坛》专栏《“发表奖”不该发》一文之后,颇有感慨。就我所知,实行稿件见报(广播)发给奖金,已经是很普遍了。有些单位领导急于“扬名声”,  相似文献   

3.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5.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6.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发表不久,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德州市40家企业试行质量工资制》新闻稿,投寄首都某报社。稿件主要内容是:山东德州市40家企业从去年第二季度起,在内部试行工资与产品质量挂钩制,促使企业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稿件投寄后一个多月,未见采用,编辑部也没回信。我就给《中国劳动报》抄寄一份。很快《中国劳动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随后,某报社也发表了,放在4版头条位置,一字未改。稿末注明“摘自《中国劳动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制报是去年八月创刊的一张四开周报。它以宣传法律、报道法制建设情况、传播法律知识、介绍司法工作经验为主要宗旨,向国内外敞开发行。在法制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发行量已由创刊时的11万份增加到46万份。中国法制报是我国当前唯一的一张专门宣传法律的报纸,在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报纸创刊不久,就遇上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重大政治事件。中国法制报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对新华社发的重大新闻,用“摘要”或精编“综合消息”的方法处理,以便腾出版面,多刊登些自己采写的专稿。这期间,他们发表了《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以及《判处江青等罪犯刑罚所依据的法律条文》、《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看辩护律师的作用》等稿件,解答了人们关心的法律方面的问题。配合了整个宣传,受到了读者的赞扬。这个报纸很注意及时地报道我国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文章指出,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文章指出,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  相似文献   

9.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经常在我们身边掠过。要想把一条信息写成稿件并得以发表,关键是看这条信息的价值如何。价值不大的信息稿件,即使写作技巧再好,也是很难被报纸、刊物或其他新闻单位采用的。有的通讯员同志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中不中只管写”,“发不发只管寄”。结果是,气力没少下,可成绩却不大。不注意考虑信息稿件价值的通讯员,想提高发稿率是有困难的。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判断信息稿件价值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  相似文献   

12.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3.
高晓林 《新闻三昧》2005,(12):50-51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见报率”,进而如何把一般的新闻稿写成重点稿件或登上报纸的头条呢?这是有志新闻事业的通讯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发表了工人日报社科教周刊部主任高晓林的章《“小题大做”:通讯员必备的“技巧”》,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通讯员写出上乘的新闻稿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而听一听编辑一线的指挥员、掌握着稿件“生杀大权”的部主任的忠告,是会大有裨益的。[编按]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电台来划分的。例如,有一  相似文献   

15.
《当代》创刊四年多来,发表了不少较好的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赞扬,发行份数从创刊时的7万份稳步上升,到50万份以后,几年来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今年6月,在党的领导机关的一份情况简报上,称《当代》是“一家办得较好的文学期刊”。朱穆之同志批示:“这样的好经验,出版局应总结推广。”边春光同志批示:《当代》的经验要“再总结一下,在报纸上或《出版工作》上发表”。《当代》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它是以什么吸引着广大读者?它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蒋金彪 《军事记者》2006,(12):65-65
记得入伍的第一天,看到的第一份报纸就是《解放军报》。顾名思义,这是一份面向军队、为军人而办的报纸,内心感觉非常亲切。新兵班长对我说:“你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抽时间多练多写点稿件,投给《解放军报》,没准能中哩!”班长的话为原本对写作就感兴趣的我鼓足了劲。抱着自己的名字和稿件变成铅字的憧憬,我激情满怀,将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于笔端,经过精心整理后投寄给解放军报社。投稿是热情的,等待是急切的。每天送来的报纸,我第一个抢着翻看,从头到尾都看遍了,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我告诫自己不能泄气,只要坚持写、坚持投,就不…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江苏淮阴县建设银行支行万建伟: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毕业分配到建设银行后,单位领导让我从事宣传工作。平时我认真研究贵刊每一篇文章,稿件采用率逐步上升,已在县、市报纸电台发表数10篇文章,被评为“优秀宣传干事”。我觉得贵刊在几个方面较有特色: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紧密。贵刊采用的稿件绝大多数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写的。因而能使人“身临其境”,文章可读性强、简明扼要。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87年五月20日从新兵连直接调入政治处搞新闻已有10个年头了,发表稿件有500余篇。上至《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下至驻地市县报纸电台,都用过我的稿子。唯独《解放军报》──我心中的大报没用过我一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部队报道员,没能在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上稿,使我遭受了好多尴尬好多难堪。同事问:“小魏,今年在军报上见了几篇文章。”领导说:“凡是在军报上发表稿件的,记王等功一次。”就这样几句话,足以让~个有自尊心的报道员彻夜难眠(这并非为了荣誉。其实,新闻已给我带来了四枚三等功章)。说到写稿,我在中学…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采写新闻稿件,接触过数十家编辑部。从编辑部寄回的信函、退稿、赠报、稿酬等情况来看,大致感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热忱型。有些编辑确能体谅通讯员的苦衷,通常见到有:对不采用稿件或发退稿通知单,或说明稿件下落情况;对刊用稿件,寄赠一份报纸、汇上稿酬。有些编辑  相似文献   

20.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