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潮》一文描写的是南宋时期农历八月十八日杭州城南举行的观潮盛典。对于北方内陆的学生来说,仅仅通过学习课文就真正了解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那是很困难的。要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从资源共享、重点赏析、美读体味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资源共享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2.展示资料,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选出较为出色的资料在班里展示。资料一:多媒体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把浙江省放大,…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提倡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感知是对事物的感觉和初步印象。对某一新事物的正确感知是对其进行深人分析、深刻理解的基础,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就是要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初步的印象,这是语文教学由过去的对文章支离破碎的分析过渡为真正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前提。然而,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枣核》这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恒量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想取得“大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数量多、速度快、质量高、负担轻”的教学目标设置。要想达到教学的优化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节省时间。长课短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陈永平 《江苏教育》2004,(8B):16-17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生命桥》是一篇美。全仅367个字,短小精悍,震撼心灵。精读阶段,在学生初步感知中画面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紧扣第2、3自然段的关键词句,品味、赏读,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交流独特的读书方法,表达读书的真实感受。在实实在在的读书实践中,学生、本、教师多维立体对话,向着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境界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6.
黄兴安 《江苏教育》2004,(11B):17-18
按教学进度该上《螳螂捕蝉》。一想到该上这节课,我心里就不禁一阵窃喜——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就是凭着这一课,我在全县课堂教学达标评估活动中获得了“A”级。要知道,这个“A”级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呀!  相似文献   

7.
8.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纷繁复杂,内容包罗万象,有些知识点差异十分细微,尽管教师常常不厌其烦地重复,学生也很刻苦地学习,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记住并能准确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引导他们创新记忆方法。“一句话记忆”便是这种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文春 《湖南教育》2002,(20):54-54
巴金的散文《灯》是一篇老教材,2001年新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又有这篇文章。这种背景感很强的文章,难教。为什么呢?不讲背景,学生不懂,显得高深莫测;一讲背景,意思明了,简单而没有滋味。加上学生与作者所写的年代相隔久远,往往无法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单凭老师讲解,懂是懂了,但缺乏发自内心的体会。实践证明:背景讲多了,学生的感悟范围就狭窄了,学生的理解思路就固定了,文章的情理韵味就全没了。带着这种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巴金的《灯》,我对教材的处理思路就大不一样了。导入新课之前,我完全放弃背景的讲解,也不介…  相似文献   

10.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散文,作家宗璞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生动细腻的描写,追忆十多年前(“文革”时期)紫藤萝花在一种极“左”思想的驱遣下被砍的遭遇,揭示其象征意义:“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该文语言优美,感情细腻,富有哲理。但是编者把它安排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不论从知识积累,还是人生阅历,想让他们由此而领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确实很困难。甚至许多年轻的教师,对“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都感到非常茫然。那么…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二单元的阅读重点,或说编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议论,读懂议论,然后能试着写作议论。其实这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然而本单元似乎很特别,编为什么把表达同一内容的章编在一起?这除了要传达议论这个意念之外,有没有可能潜存着另一层意思呢?  相似文献   

12.
烘托是一种衬托手法。在写作实践中,如恰当运用烘托的手法,可收到烘云托月、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仅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为例。看一看作在中是怎样运用烘托手法来刻画父亲的背影,表现崇高的父爱的。  相似文献   

13.
14.
王辉 《江苏教育》2004,(8B):18-18
曾听过两位教师分别教《三袋麦子》的同一内容,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理念和思想的差异,让人感悟和反思不少。  相似文献   

15.
金歌 《现代语文》2004,(1):15-1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约在50岁的时候,被鲁国聘请担任司寇,政绩斐然。55岁时,因与当时的执政者政见不合,于是辞职,带领门徒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游学天下的生活。但他的政治主张在各个国家都遭到失败,大约68岁的时候,回到鲁国,从此潜心教学,整理《诗》、《书》、《春秋》等古代典籍。鲁哀公十六年病逝,时年72岁。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这部著作中。他所主张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近两千年来的指导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最初以80回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现行《红楼梦》为120回本,后40回为高鹗所补。《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部旷世杰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比较阅读法是将两篇或多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活动。它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种使学生能力和智力都得到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指出:“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说:如果不在读书方面多点注意,阅读十个读本也是徒然。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寻求知识的金钥匙,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行道树》一文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一、整体感知,直入主旨粗读法1.思路导引。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学会通过抓重点句、重点词,深入研读课文,直入文章主旨,培养他们尽快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2.做法举例。(1)教师范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蚂蚁》一课,印象特别深刻,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蚂蚁简图。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在中国现代学史上,老舍以小说为主要成就,那么,在当代学史上,他则以戏剧称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