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走上了出家解脱之路,这一结局与宝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本书中所塑造的宝玉性格和其心路历程,都指向着生活的解脱这一结局,也蕴含着时代背景下不得志之士的精神慰藉。宝玉内心的各种情感激烈的斗争和要找到归宿的需求,使得出家成为他的最后选择。贾宝玉走上这一解脱之路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必然之路。基于此,对《红楼梦》中的解脱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丰富红学研究内容,为宝玉性格和解脱观的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色空”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空”观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伏脉千里的性格暗示,后四十回形象塑造的最终完成,以及宝玉宝钗唇枪舌剑的思想交锋三个方面论述了贾宝玉的最终归宿是“出家当了和尚”,而不是所谓的早期民主主义者的“出走”。  相似文献   

5.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相似文献   

6.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52-55,59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曹雪芹是中国十八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今天研究他的艺术观,不但可以总结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艺术经验,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由于资料的限制,要探索曹雪芹的艺术观,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困难也不是不可以克服,因为探求的门径还是有的:第一,《红楼梦》有不少地方谈到艺术问题,如“石头”论野史小说,贾宝玉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不容含混地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执着于儿女痴情的“富贵闲人”贾宝玉为什么最终会悬崖撒手、急流勇退?聂绀弩说:“宝玉所以为宝玉,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具体探索贾宝玉从执着痴情发展到离家出走的这一段心理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艺术意蕴,无疑会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中呈现出许多死亡故事。因为死亡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需要关注。将《红楼梦》死亡描写进行分类来考察《红楼梦》的死亡观,还可以透过几个主要女性的死亡来分析贾宝玉觉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贾宝玉存在话语沉默现象,借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来解释,可以发现:贾宝玉运用沉默是对其心理世界的顺应,是对交际语境关系做出的动态顺应选择。宝玉的话语沉默能反映出他独特的爱情观、宗族观和女儿观。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不是“诸艳之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论文中,有人认为贾宝玉是“诸艳之冠”,这是校勘学的失误,是对脂砚斋批语的误抄。正确的应为贾宝玉是“诸艳之贯”。改“冠”为“贯”,才文通意顺,才符合脂砚斋批语的本意。符合《红楼梦》小说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13.
对贾宝玉形象的解读直接关系到《红楼梦》主旨立意的理解。青埂顽石、神瑛侍者意象和秉气而生“理论”,则预设了贾宝玉形象内涵和寓意密码,同时它们使得贾宝玉的现实人生和《红楼梦》的人性观带有了先验性色彩。之所以如此,除了出于引人入胜的艺术结构的匠心,还由于曹雪芹对缺憾的现实和人生不得不采取的分述法叙事策略所致。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代表曹雪芹在人性人生问题上有唯心先验论思想,或许恰恰相反,正说明曹雪芹唯物的世事洞明和对此在现实的暗讽与否定。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蕴含丰富,贾宝玉这个形象也是如此。本文从“新”与“真”两个角度试着考察一下这个形象的崭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妇女问题的视角看,《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末期妇女问题的百科全书。它抒发了对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极大同情和对残害妇女的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一种崭新的妇女观、恋爱婚姻观和婚姻道德观已在《红楼梦》中萌生。 一、万艳同悲与女清男浊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全书反映妇女问题的总纲。金陵十二钗,全是“薄命司”中人: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茶,名“千红一窟(哭)”;饮的酒,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远影响,《红楼梦》也受其浸染。《红楼梦》的《好了歌》就是劝世人做到“无功”、“无名”、“无情”、不贪财,整部小说即是对此旨意的诠释。而人要做到“无情”最难,故全书的重心放在“情”字上。虽“大旨谈情”,但最终通过“天下第一淫人”贾宝玉返回青埂峰而“心头无喜亦无悲”的脱胎换骨变化,亮出了作者的主张——无情始逍遥。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文本中即有明显的提示——意淫;意淫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受抑制的原始欲望的强力表达。意淫的实现与现实和反实现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贾宝玉悲剧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8.
“女清男浊”的女儿观、与传统相悖的价值观和不容于时代的爱情观是读者探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核心关注点。宝玉思想或情感中的某一特质将这三点融汇于人物身上,呈现出圆融完整的丰富性。这一特质就是“真”——忠实于内心真实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影》是清代《红楼梦》诸多续书中少见的由女性作者完成的作品。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作品中的贾宝玉不及原作形象内涵深刻,但仍有其一定的独特性。《红楼梦影》中的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在于:首先,作为贵族世家成员,此形象在以家族为视角的叙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其次,作为生命个体,此处的贾宝玉形象展示了家族生活中个体感受被压抑而造成的人生孤独感。贾宝玉形象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反映出作者希图恢复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时代性焦虑;贾宝玉个体情感的压抑和孤独,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家族中个体生命状态负面性的体察。  相似文献   

20.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