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明末复社首领、著名文学家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它记述和颂扬了明末为反对“东厂”特务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而仗义捐躯的五义士事迹。 五义士仗义捐躯,在当时轰动一时,人称“五人义”,是苏州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市民抗暴斗争。 明朝天启(明熹宗)年间,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贪赃枉法,残害百姓。魏忠贤利用手中掌握的“东厂”特务,专门迫害正直人士,血腥镇压主张改革弊政、整肃吏  相似文献   

3.
主谓短语表时句从﹃大阉之乱﹄的注译说起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对于“大阉之乱”,课本注为:“魏忠贤这场祸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教参》“...  相似文献   

4.
明末以魏忠贤乱政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很多,问世最早的是《警世阴阳梦》(下文简称《阴阳梦》)[1],写成于明崇祯元年六月[2]。《阴阳梦》题“长安道人国清编次”,“长安道人”盖为其号,“国清”似为化名,应为当时针对魏忠贤倒台、国政为之一清而言,但其真实姓名则不为人知。笔者通过比较研读《阴阳梦》和《玉镜新谭》[3],推测《阴阳梦》的作者是明末稗史《玉镜新谭》的作者朱长祚。相信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学术研究颇有意义,现试加考索以证之,并求正于方家。按,《玉镜新谭》又名《逆党事略》,是明末人朱长祚编撰的一部关于魏…  相似文献   

5.
《五人墓碑记》为张溥所作。作者为明末五位反抗暴政的老百姓作记旌表。死者激于义,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慷慨就义;作者不畏强豪,慷慨为文,赞良善、斥阉党、讥显贵,亦激于义。如今读来还有许多教益。张溥(1602——1640)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一生好学,名重一时,与同邑张采齐名,世称“娄东二张”。他于明熹宗天启末年发起组织“复社”,成为该社的杰出领袖。后被魏忠贤余党构陷,死于  相似文献   

6.
苏州虎丘山东面山塘街上有座“五人墓”,是明代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仗义捐躯的五位壮士之墓。“五人之墓”四个大字是当时八龄童韩磬所写。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初,浙江官吏魏大中因触犯奸贼魏忠贤而被捕,在押往京师途中经过苏州,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吴县人周顺昌,在盘门水滨置酒相迎,欢叙三日,并将季女许配魏大中之孙。魏忠贤得知后大为恼怒,即派旗牌官捕捉周顺昌。苏州百姓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  相似文献   

8.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安徽桐城人,明万历(神宗朱翊钧年号)三十年进士,曾任御史、左佥都御史.明神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二十二年,无锡人顾宪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他们的主张和见解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并因此而被称为“东林党”人.左光斗是东林党重要成员之一.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因弹劾魏忠贤而被捕.左天启(熹宗朱由校年号)五年死于狱中.“忠毅”是左光斗死后的谥号.这篇文章记述了左忠毅公生前的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不见于史传,故称“逸事”.逸事同“轶事”,只记述散逸之事,对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寿年以及其他生平事迹,不作全面的记载,它是“传记”的一种变体.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注:“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之意。”按:课本注把“钩”释为“牵引”是准确的。《后汉书》卷八《孝灵本纪》:“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李贤注:“钩谓相牵引也。”  相似文献   

10.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湖南娄底一中龙孟火昆明末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一直被选作普通高中精讲教材。关于“五人激于义而死”是一时的冲动,还是愚蠢行为,以及五人义举的巨大影响,我们当教师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围之内,而...  相似文献   

11.
“呜呼”是个复音虚词,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个叹词。“呜呼”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其中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褒扬、赞许。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②(谭嗣同)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谭嗣同》)例①用“呜呼”表示对“贤士大夫们”在魏忠贤生祠埋葬周顺昌,并为  相似文献   

12.
《五人墓碑记》记叙明末为声张正义、反对阉党的五人的英勇事迹。全篇叙事可歌可泣,五人英勇的行为,高尚的风范力透纸背。作品强大的感染力除事件本身的典型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通篇以衬笔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揭示事件的深远意义和人物形象的高贵品质。首先,作者用“富贵之子”“得志之徒”死后默默无闻的境况,和五人英勇就义后的被人所崇敬怀念的状况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生前显赫一时,死后却“湮没不足道”的“富贵之子”,“得志之徒”的可悲可叹:反衬了生前虽无名,死后却英名长存的五人的可歌可颂。此比中有比,对比叠出。  相似文献   

13.
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歌颂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也斥责了一些变节易志、阿附魏党者的卑劣行径:“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剪发杜门,  相似文献   

14.
严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9,26(3):98-100
在明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传教等作为媒介,西方的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末“西学东渐”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传教等作为媒介,西方的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说“生祠”     
《五人墓碑记》中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中提到的"魏阉废祠",即为太监魏忠贤所建造的"生祠"。祠,即祠堂,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纪念馆",或设塑像画像,或立姓名牌、立碑,像祀神那样供奉。  相似文献   

17.
阉树     
也许大多数人只听说过阉牛阉马阉狗阉鸡阉各种家畜家禽之类,还很少听说有阉树的。在我的故乡一带,就有“阉树”的习惯,并且至今亦如此。家乡的果农们,如果遇上桃树或李树挂果稀少,或是结出的果子里有的“灌”有“油”(确切地说是树的乳胶状分泌物),从而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所选的《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吴楚材评价此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此文与二般墓碑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文章以明末苏州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阉党残酷统治的斗争画卷为大背景,  相似文献   

19.
常晓军 《现代语文》2008,(7):107-108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对当时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的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英勇就义。次年,魏党失势,周顺昌得以昭雪,五位烈士也被厚葬。  相似文献   

20.
明末农民战争,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最后仍然陷于失败。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流寇主义”,即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从事长期的大规模流动作战。明末农民战争的确存在过“流寇主义”,即从事流动作战的战略方式,给农民战争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明末农民战争并不是始终采取流动作战的,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