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的各台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但《正大综艺》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是独树一帜。《正大综艺》是吸引我的注意最长久的一个节目 ,从单身贵族时与父母坐在一起观看 ,到为人妻时与丈夫一起观看 ,再到为人母时 ,与女儿一起观看。至今 ,我仍不改最初的“一见钟情”。站在观众的角度看《正大综艺》节目 ,它之所以一直保持吸引观众的魅力 ,我认为关键在于整个节目的品位、档次。自始至终 ,它给人的感觉是八个字———气势超然、品位不凡。首先 ,女主持人都是那种既有学识、又有个性的女性。而男主持人则更像是与你无话不谈的朋友 ,带着你…  相似文献   

2.
18年前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母身体都有病。8岁那年的一个周末 ,我和妹妹到同学家去玩 ,正巧同学家正开着电视。我和6岁的妹妹感到既新奇又陌生。看着电视上的草原、高楼 ,还有大海…… ,太美了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那么大 ,大自然那么美。直到那节目的结束 ,我才依依不舍地带着妹妹回家 ,那时天已经黑了又下着小雨 ,我背着妹妹一连摔了几个跟头 ,再加上害怕 ,到家时我的眼睛都哭红了。后来才发现膝盖也摔坏了 ,至今还有伤疤。虽然如此 ,我仍然很高兴。第二天我才从同学那里得知那节目叫《正大综艺》。后来 ,我自己家也买…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家里 ,看电视经常发生争抢现象 ,我喜爱看新闻 ,夫人喜欢看电视剧 ,独生女儿喜欢听流行歌曲。除了春节联欢晚会外 ,唯一没有分歧而能达成共识的 ,就是每个星期如约而至的《正大综艺》。这个栏目视野开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主持人和嘉宾经常处在双向活动之中。场外的观众也予以积极的思考 ,在家庭小环境里七嘴八舌 ,增加了浓浓的观赏气氛。该栏目的最大特色是反映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使我们这些难以出国的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我对《正大综艺》情有独钟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我在高校承担的多头教学中有一门选修课是口才课 ,每…  相似文献   

4.
栏目,是当今电视节目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除去影视剧和纪录片,无论是新闻、评论、还是综艺、科技等等类型的节目,大都是以栏目的形式出现的。会天中央电视台的8个频道中,有300多个不同的栏目。从这个数字上便不难看出,栏目是构成当代中国电视的最基础的细胞,其中的一些支柱性栏目,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大综艺》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支柱性栏目”又可称为王牌栏目。它的含义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这类栏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鲜明的风格,突出的个性。它拥有稳定的收视群体,备受观众及舆论的关注。由于一般采用每周播放…  相似文献   

5.
儿子说 ,他9岁时就爱上了《正大综艺》。“不看不知道 ,世界真奇妙。”10年了 ,《正大综艺》伴着他长大 ,把一个多彩斑澜 ,如此美妙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他说 ,对《正大综艺》唯一的希望就是四个字 :相伴永远。丈夫说 ,他爱《正大综艺》是因为这个栏目的精美 ,形式美、内容美 ,主题歌美 ,不仅仅展现世界的奇妙 ,而且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 ,美仓美奂 ,看后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说 ,对《正大综艺》的希望也是四个字 :美丽永远。我说 ,《正大综艺》最让我感动的是真情。“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能够把一个栏目办得长久,办成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6.
连自己都感到惊讶 ,居然不知不觉中与《正大综艺》在屏幕之间相互交流了十年 ,虽然不曾达到热恋的程度 ,但心里总舍不得每周的一次相聚。随着岁月的流逝 ,阅历的增长 ,自己对《正大综艺》的喜爱也逐渐加深。早已记不清第一次看《正大综艺》是何等的心情 ,但《正大综艺》早期充满趣味、轻松 ,集知识与娱乐为一体的风格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脑海中。后来 ,随着电视台之间的激烈竞争 ,各种综艺节目层出不穷 ,当初观看《正大综艺》的新鲜感已不复存在 ,于是 ,《正大综艺》曾一段时间内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摇滚音乐、劈雳舞、“沙漠风暴”行动、航天…  相似文献   

7.
从1968年初中毕业到1985年转为国家干部,我在农村干了18年。这十多年中,我演野戏,走新疆,卖豆腐,挑大粪,上深山伐木,下大河捞沙……可谓是道路弯弯,受尽了磨难。但也不可否认,它为我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说起创作,谈何容易!我家住偏僻乡村,20多岁了,还未见过《人民文学》哩!煤油灯下,我把弟弟们用过的作业本翻过来,冒写稿。写好了,再去县城翻找杂志地址,匆匆忙忙寄出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听说作家郑克西老师来淮阳深入生  相似文献   

8.
郭晓静 《青年记者》2008,(12):63-64
《情感密码》是河南电视台重磅推出的首档大型真人记录类栏目。自2006年11月1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作为一档真实的情感栏目,它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为何能得到观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情感密码>是河南电视台重磅推出的首档大型真人记录类栏目.自2006年11月1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作为一档真实的情感栏目,它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为何能得到观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收视率在某种程序上是衡量一个栏目好坏的晴雨表。因此,人们常用收视率的高低来评估一个栏目。《正大综艺》开播7年多来,一直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精品栏目之一,更是中央电视台综艺类节目的支柱。1995──1996年,《正大综艺》由于模式单一,节目来源匮乏等原因,导致了节目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的下滑,使《正大综艺》这一颇受观众瞩目的栏目引来一些议论。《正大综艺》自开播至今,已数次更换主持人。由于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风格,在综艺节目主持的许多方面开了“先河”,因此,每次更换主持人,都引起了一定…  相似文献   

11.
我为潘荻的《一代风流》写了一篇序,主要讲记者要勤交友。然后,出席了这本书的首发式。在首发式这种做广告的集会上,我而竟深受感动,这实在是大出我意料之外的。 书中写到的人,男士和女士,能到的都到了。二位大画家已经去世,来的是他们的遗孀——三位老太太。还有专程从上海赶来的。他们都是艺术界各行各业卓有建树的知名人物,要是把他们的大名写出来,将是很长很长的一大串。 发言踊跃,都不是空话,不是八股调;讲的是潘荻跟他们交往的事实,和他们发自内心的实情。有的娓  相似文献   

12.
一、改革要有确明的指导思想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对我们的挑战,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开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进行改革,而要进行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样就能动员和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使图书馆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校图书馆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我们认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三个面向,图书馆的改  相似文献   

13.
正《梁思成心灵之旅》用资料梳理和档案曝光相结合的手段,以普及读物的形式,为梁思成建筑思想、政治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材料,贡献了一点力量。梁思成的名字家喻户晓,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位建筑学家,都知道他曾为保护古城北京大声疾呼,但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尤其是政治理念,知之者  相似文献   

14.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心理现象。在读者借阅活动中,同样可以用心理的方式加以说明。即可以表示为:注意→兴趣→连想→欲望→比较→信念→决心→行动在这里,包括了构成人的心理基本过程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感知,是认识的最初形式,是外界刺激转化为有意识的事实,当我们感知某物时,自然在‘心里’就会说出它的名字。有意识,系指在知觉时能给它命名,并表达以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报纸上关于暴力的消息越来越多。一名清华大学的骄子竟然为了一时的快乐,残忍地伤害国家保护动物———黑熊。这一事件已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当所有的口伐停下来的时候,人们思考更多的是这件偶然事件背后的故事。在人文精神成为世界共同价值标准的今天,不良心理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各种诱惑的不断冲击下,人们的道德观也越来越淡漠。尤其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在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压力成倍增长的时候。一个人每天不是为这事烦心,就是为那事痛苦。面对方方面面的苦恼和困惑,没有人能够泰然处之。俗话说:“人生…  相似文献   

16.
在友人的力荐之下.最近陆续看完了12集的《正大综艺》系列节目——“走进西部”。片中展示的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舞蹈,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引人入胜的少数民族风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至有关西部广袤地域、风物特产、民居建筑、历史沿革等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统统汇聚成浓郁的西部风情扑面而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文化水平不高,靠自学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但在学习中最苦的是缺少合适的学习资料。有些定期赠送的内部资料,文章长,理论性强,不容易消化。今年,我订阅了《新闻通讯》,当收到第一期时,首先就被栏目吸引住了。我利用休息天一口气看完了它。我觉得《新闻通讯》办得好:一是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业余通讯员学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年初,我校宋宏志、董建设两位老师在开学典礼大会结束吋,对《新闻爱好者》作了介绍,说它栏目繁多,内容清新,启发性和指导性都比较强。我们这些从未与新闻打过交道的青年学生,订阅了将近50份《新闻爱好者》杂志.我们盼望她早日飞到身边,飞到我们手中. 啊!终于盼到了.我捧着杂志的时候,心里洋溢着满腔热忱,轻轻地翻阅着,象游入了知识的海洋,尤其是“文学之页”和“通讯员园地”等栏目,就似一块磁铁吸引了我,我太喜爱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从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起,我热上了写稿,热得很,尽管在写作技巧上是个门外汉,但,却一发而不可收。当我的第一篇处女作《采取考评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在延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中学教师,年过四十岁,坚持在刊院学习至今。我的体会是:《新闻知识》信得过。《新闻知识》是靠邮寄和读者见面的,至今接到一九八六年第八期,从一九八五年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