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普图书的编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几乎各个出版社都涉足了这个领域,都在争夺这块市场,也确实有一些书给某些出版社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由于此,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部分选题重复,内容雷同,图书滞销及印数下降。三是有些书质量不高。四是本已不太景气的作者队伍也有因“下海”等原因而更不稳定。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常规办事,任其自然发展;一是认真研究情  相似文献   

2.
3.
一、出版物上出现别字的原因说到出版物出现别字的原因,大多认为是编辑的责任心不强、校对浮躁造成的。事实上,只强调编辑的责任心,而不重视编辑字辨能力的提高,怕是有点本末倒置了。汉字不仅数量多,形体杂,而且字音相同、字形相似、字音字形都相似、字义接近者数不胜数,编辑如果不能正确地区别、运用,即使责任心再强,错误也会在所难免。1.字音相同或相近引起的别字汉语中每个汉字都表示一个音节,“普通话里有字的音节大约1200个,一般字典收字上万个,平均一个音节担负大约8个字”,有许多汉字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出版物上经…  相似文献   

4.
早在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5.
编辑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编辑褒贬不一,我统统认为是美丽的赞扬。编辑是文章的工程师、美容师,使文章展筋舒骨,熠熠生辉;编辑有伟大的献身精神甘抬花轿,以自己的肩膀为人类攀登科学高峰垫脚,编辑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使科学的百花园里花团锦簇、莺歌凤啭。我既以作为编辑自豪,又以作为值得自豪的编辑而深感自己的责任并颇有所思。一、读者与编辑编辑都是从读者起步的,即使已是老编辑家,面对为数众多的书刊,也仍然还是读者。因此,编辑也者,首先是读者,其次才是编辑。编辑的信念是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的需要就是编辑工作探路的雷达。我们作为编辑在每份稿件的处理中应该感到读者就像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又叫新闻眼、新闻鼻、第六感官。我国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它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很快就会觉察自己身边不同寻常的东西,这种感觉就是新闻敏感的初发之芽。①(我觉得在科技期刊编辑(包括科普编辑)应具备的诸多素养中,②还应该具备一种强烈的“新闻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除了报纸、电视、广播、图书等传统媒体外,新兴的网络媒体更是每天迅速地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而科普期刊面临的“报纸杂志化”现状,③迫使期刊的编辑必须认真地思考“生存—发展”的问题。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相比,期刊的制作生产周期较长,因而时效性与前者比明显要弱。对科普期刊编辑而言,就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磨炼自己的“新闻意识”,想读者所想,寻找读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针对自己刊物服务的对象,围绕“知识性、可读性和服务性”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组织稿件,这样才可以使科普文章“鲜活”起来,避免年年都唱“四季歌”。一、同一信息挖掘不同的“价值”1.扬长避短打好“时间差”期刊的时效性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扬长避短利用好这个“时间差”,从增加“知识性、可读性、服务性”着...  相似文献   

7.
薛凯 《新闻与写作》2001,(10):21-22
在《半月谈》上刊登的,由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帅政和盂晖采写的报道《张平:为人民而歌》,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评为新华社的部级好稿。张平评价说.《半月谈》的这篇槁件是对他创作历程的最全面、最恰当的论述。 这篇报道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选题准,抓住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当时,反腐电影《生死抉择》轰动了大江南北,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平的小说《抉择》。人们痛恨腐败,关心反腐败,而张平的小说正好传达了他们的心声,因此。张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8.
段景芳 《青年记者》2010,(18):65-66
我是一名编辑,在夜班工作了9年。在这9年披星戴月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到,新闻人与读者的心灵先天就该是相通的。正如傅绍万总编辑所说:传播者“必须使自己传播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传播对象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编辑不与读者直接接触,也不在采访第一线,怎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从个人实践中总结了四条经验,我把它叫做“以人为本做编辑”的四种功夫。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时,接触了不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手资料,看到了不少著名文学家、编辑家动人事例。前辈们在编辑工作中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令人倾慕不止。我把它们写出来,与出版界的编辑同行们共勉。 30年代,上海四马路(即今福州路)上的现代书局出版了许多作家的作品,办了一些杂志,在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0.
一年多以前,两位法国同行来访。其中一位是《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他介绍另一位时说:这位是欧洲著名的图片编辑。由此而触动我的联想:图片编辑也能因其自身价值而在新闻这一行当中占据重要位置吗?中国何时能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图片编辑权威呢?由此促使我将图片编辑应当如何当的种种杂想写下来,以期引起各方对这一不受重视的行业有所重视。点子:编辑的权威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黄晓红 《新闻世界》2004,(7):46-46,48
报纸的出采,报纸的出众,都是南每篇精彩的稿件组成的。没有精雕细刻的好稿,再花哨的版面也是徒劳。因此.精心编辑每一篇稿件是一个编辑必须每天面对的事。编辑编每一篇稿件,就是对稿件的精心打造,稿件打造的好不好.编辑的意识、编辑的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孙琇 《出版广角》2006,(2):28-29
夜宿普陀山那晚突来灵感,编辑功夫何不从『异数』来概括,于是,四个字从脑海里蹦了出来——偷、仿、悟、达,这倒可能有点儿意思。  相似文献   

13.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14.
八九月间,辽宁日报在第三版设了“十年回顾”专栏,陆续发表了普通劳动者的文章二十二篇。这些文章都是叙述个人的生活变化的,内容生动,感情真挚,在广大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用回忆对比的方法,控诉了旧社会,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新社会。虽然每篇文章不过短短的几千字,却给人们回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社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编辑”二字所承载的含义早已不是对稿件作剪刀加浆糊的改造,或单纯对稿件作字斟句酌、修饰润色的加工,编辑功能中图书策划的含量已越来越重。策划竞争的核心是对纷繁芜杂的信息的获取、辨析、利用的竞争,是对市场脉搏把握的准确度的竞争,是对作者慧眼识别、正确使用、有效驾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编辑智慧的竞争。具体来说,编辑应该练就哪些“策划”功夫才能在图书市场中自如地施展拳脚呢?笔者认为,策划编辑的“捕捉卖点功”、“改造功”、“扩张功”是其在书业舞台上赢得读者缘,赢得喝彩的必备基本功。一、捕捉卖点功一件产品能引起购买者的兴趣,直至使其解囊购买,必定是该产品的特质打动了购买者。在产品品种极丰富的情况下,该产品的特质就是该产品的卖点。编辑在策划图书的时候,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问题,而捕捉图书的卖点,抑或创造图书的卖点应是策划编辑考虑的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图书来说,笔者认为,其卖点就是市场上缺乏的能激发起读者的潜在注意力的创新点,是在同类图书中突出“这一种”的与众不同、胜人一筹之处的特质。近年来,在策划图书时导入新的理念,用全新“卖点”激发读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编辑,每天要面对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稿件。编辑在整理、加工稿件时,显然要受到原稿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撒开原稿另起炉灶。但这并不等于说,编辑的劳动完全是被动的。在尊重原稿,不扭曲其本意、伤害其风格的情况下,编辑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一篇稿件,经过编辑的加工,往往可以像埋在沙里的金子那样,被淘出来提炼后,发  相似文献   

17.
干记者年头多了,有种“憋闷感”。年年上百篇消息、通讯,均属为人代言,真人真事,客观报道,不敢也不允许掺加不符合被采访对象身份的思想观点。稿件见报后,常感余言未尽,骨梗在喉。  相似文献   

18.
19.
赵平 《出版科学》2010,18(3):26-27
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和感受,从选题策划方向、市场调研、读者定位、整体构思等多个方面讨论策划编辑工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0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当中科院路中祥院长将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第一辑“院士科普丛书”转送给江泽民同志的时候,作为本套丛书的编辑,我们在万分激动之余,深深地体会到来自一种使命感的压力。纵观中外科普著作,从法布尔的《昆虫物语》到哺育我们共和国几代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