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演达的唯物史观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着科学的见解。认为推进历史的只有一元: 生产技术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二是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进行“超资本主义”的革命, 建立平民政权,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2.
黄英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3,21(4):5-7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和新成果,是在新的历史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它不仅从党的建设方面论述了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形成了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总特征和总观点;是新世纪唯物史观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究财富与幸福悖论的现实依据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路径,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唯物史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基于唯物史观视域,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幸福缔造之源和党的执政之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幸福问题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尚庆飞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284-287
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实现中国化,"与时俱进",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的形态"重新出场",去解决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和新成果,是在新的历史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它不仅从党的建设方面论述了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形成了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总特征和总观点;是新世纪唯物史观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7.
张继红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3):14-16,24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针对不同的客体有不同的方法。但作为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主体要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必须落脚到改善民生上。在当今社会,改善民生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切入点。因为只有改善民生,关注民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科学的前提;只有改善民生,才能调整好新时期的利益结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利益认同机制;只有改善民生,才能增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度,增加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基础,从而从根本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张澍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本性,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经济基础是一种制度化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也只能按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战略意图和远大理想的基本走向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整体观和基本视野.社会形态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标示社会不同质态的概念;它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命题中的"历史"是指"历史的进步状态","创造"是指比之前人造就了对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人民群众"作为政治范畴是依一定历史条件而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0.
王玖姣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2):60-62
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弄清其区别,将凸显和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人的需要构成利益的内容。利益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人的需要实现的社会形式。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基础性范畴。利益结构可以划分为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利益;个体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广义利益与狭义利益。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段方乐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4-18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确立,不是在哲学上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超越,而是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古典经济学方法的逻辑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也不例外。在引领方式上,由"单一"向"立体",由"一元对多元"向"立体对多元"转变;在引领逻辑上,坚持"历史"优先"价值";在引领层次上,坚持先"社会"后"个人";从而纠正歪曲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刘怀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79-8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表述并不能真正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具有更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这种看法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新的合理方向,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政权,中国共产党针对边区军民温饱、卫生防疫、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采取了多项举措,初步解决了军民的基本生存、生命健康、生活保障、文化需求的问题。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有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
历史客观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片面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忽视个体的独特价值和活动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乃是否认外在于人的抽象历史规律的独立存在,主张本真的历史就是现实个人的目的性活动过程,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忽视人,而是关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学说,它是价值性和科学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9.
“新三大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公共性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四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28-32
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三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新三大民生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密切相关,文章对"新三大民生问题"与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坚持公共政策价值观的公共性,完善对公共政策的质量评估,实现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参与,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侵蚀,改进公共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20.
吴怀祺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4):48-52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民族史学思想,是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马克思义史学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民族史学内在精神力量的需要。史学思想的研究,对于认识民族史学的特点和价值,对于思考历史的变动,讨论当代世界发展大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