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力量与信念     
没有见到齐名本人,光看媒体关于他的报道,我在心里就悄悄地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且不说上百项的发明,带来的上千万元经济效益,只说从死亡边缘走的这一遭,也是常人难以体味的. 直到见到齐名本人,还是很难将他与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他”融为一体. 即使与病魔抗争是发生在6年前的事儿,但病痛的痕迹好像丝毫未曾留在他身上.看他的脸庞气色红润,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照相机对准他时,他还会“调皮”地举一个胜利的手势. 不仅是记者,就连熟悉他的劳模也在问,“他生病的事儿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2.
商恺谈成才     
一头乌发,一副茶色眼镜,一张随时带着微笑的面容。这就是我在承德全国地市报研究会见到的商恺同志。那天,我正要去他的住室拜见,他却先来到我们的住室。“应当我们去看望您,您倒先来了!”“为什么只许你们看望我,就不许我看望你们?”商老爽朗的笑语,平易近人的作风,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向他讲了《安阳日报》的情况,当听到报社百分之六七十的采编人员都是30岁左  相似文献   

3.
2004年初我得知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孟庆远同志患癌症住院,我和许多同事都要去医院探视。医务室的大夫劝我们不要去,说老孟每见到社里的老同事总是很激动,探视的人多了,不利老孟治疗、休息。但是想到老孟多年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怎么能不去探视呢?这时社会科学编辑室的王斌俊说老孟有一本历史小品集,已赶排出校样,让我带到医院去, 让老孟看一看,可以尽快付印。我和张国风带了校样和一些营养品去看老孟,这时他已病危,不能进食了。他见到我们时神志很清醒,激动地哭了,他拉着我的手说:“小郑, 我要与你永别了……”  相似文献   

4.
在宜昌市伍家岗区,有这样一位英雄,曾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一等功臣和“爆破英雄”的荣誉称号.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因为要编写党史档案资料,我们通过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上了他.2020年底,我们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爆破英雄”侯满厚.他个头不高,衣着朴素,略显清瘦,言谈举止非常亲切随和,一眼看去很难与“大英雄”画等号...  相似文献   

5.
陈志峰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主持人。在见到陈志峰之前,我就曾听别人说过他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的弟子,而且还当过影视演员,所以当一见到陈志峰,我就忍不住先要问他:“表演与主持到底有何异同?” 对于这样一个已是老生常谈,而且似乎让很多主持人反感的问题,陈志峰当时的回答多少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表演对主持非常有好处。表演对我主持节目有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语言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把握上,表演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相似文献   

6.
名家印象     
三见巴金为辑注《巴金书简》,我到上海去向巴金的友人们讨巴金书信手迹,想见见巴金。几次挂电话去,都是巴金的家属接听,一口回绝说“巴金不会客”,弄得我极尴尬。不久就知道了:巴金上午只与一个年老的妹妹在家。我再一次到上海,就不挂电话预约了,上午九点去敲门,结果很顺利地见到巴金,还与他谈了不少话。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赶着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他担心时间不够,便催司机将车开快点。司机怕违章,拒绝了他的要求。戈尔巴乔夫只得命令他坐到后面去,自己亲自驾驶。轿车飞快行驶,不到几公里就被交通警察拦截住。警官命令他的下属将车上人员扣留下来。一会儿,下属回来报告说,车里坐着的是一位显赫的人物,恐怕不好查办。警官问“:那显赫人物是谁?“”不知道。”下属答“,不过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不寻常的“司机”  相似文献   

8.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9.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10.
友直 《档案管理》2005,(1):94-94
去佛庭——白马寺参观,偶见一副对联,“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回而思之,倍觉有味。忽又和现在有人说的“官做多大是个大,钱挣多少是个够”联系了起来,更感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前时见到了一位乡长,他去县里开会,被安排在了会议室最后一排,看县长的脸有点模糊,听县长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请客     
1月下旬某日,韩练成由社会部副部长刘少文陪同去西柏坡参见朱德,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朱总司令。朱:“你不要老说自己是旧军人。旧军人有什么关系?我,彭德怀同志,贺龙同志,不都是旧军人?”韩:“我哪能跟几位老总比?”  相似文献   

12.
我们单位不大,却聚集了不少德高望重的学者。为表示尊重,我们一些后学都尊称他们为“先生”。惟有对俞平伯不称他为先生,而称呼为“俞平老”。因为他是一些先生的先生。这些先生见到他的时候,总是快步迎上前去,恭敬地问候,那相互握手嘱咐的诚挚恳切,令人感动。虽然...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14.
蜀中《易》学,自古以来负有盛名。《宋史·隐逸传》说,有一个叫郭曩氏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南平。他的始祖在汉代是严君平的老师,历代以《易经》象数之学相传。又说,大学者程颢、程颐年轻时随父亲到成都,见到一个箍桶的篾匠,拿着一本书在读。走近一看,原来是《易经》。兄弟俩觉得很惊讶,想要考考他。哪知篾匠先开口问道:“你们学过这个吗?”又指着《易经·杂卦》中的“未济男之穷”一句,叫他们讲解。兄弟俩看出篾匠有些来头,于是很谦虚地向他请教。篾匠简要地说道:“三个阳爻都错位了!”二人听了,深受启发,获益非浅。第二天又专门前去拜访,却再也没见到篾匠了。后来袁滋到洛阳,向程颐请教《易》学方面的问题。程颐就对他说:“《易》学发达要数四川嘛,你怎么不到那里去学呢?”于是袁滋就千里迢迢前往  相似文献   

15.
房市与天堂     
今年3月从冰天雪地的北美回来,在上海街头,见到一个做地产新闻的朋友,问他在做什么,他很兴奋地说,某楼盘售楼有了新创举,在街上有免费的看楼车带人去看楼啦。只听诓铛一声,我的眼镜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难以置信地问他,这里真的是上海,是这几年楼市的“天堂”?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在一张小报上见到一幅漫画:画面左边一只痰盂,右边站着个青年,他远远地朝痰盂吐去一口痰。因距离太远,痰落在离痰盂一尺多的地上。标题是:《心有“盂”而力不足》。我对作者这则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标题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是一句常用成语,被他这么一“活用”,变得异常诙谐,妙趣横生,寓卫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想生产饮料。我知道他并不是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劝他别做。因为饮料打开市场要靠广告.要花大钱做广告。饮料固然赚钱.但先要投入大把钱,先要“烧钱”.烧不起也就难以成功。我还讲了旭日升、露露等饮料成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的饮料有特色。不用做什么广告.坚持做下去。我无言以对。反正不是我的钱,操那么多心干什么。一年后。我又见到了他,他说到底没成功。  相似文献   

18.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潘真 《图书馆》2002,(1):92-93
有位朋友在美国打拼多年之后 ,回上海探亲 ,顺带应邀讲课。某天 ,他嫌家里人来人往太吵 ,想躲进上海图书馆备课。一定是因为去国太久了点 ,此呆根本就忘记了家乡的“图书馆重地”向来是不得随意出入的 ,他进了大门就直奔阅览室。在阅览室门口 ,有人拦住他 ,喝道 :“阅览证 !”他如梦方醒 ,赶忙回说 :“我没有阅览证。”当然是不得入内。他还妄想人家可以通融 ,“我刚从国外回来 ,只要进去半天看看书……”可那头却是规章制度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 ,不行就是不行 !偏偏图书馆内人气旺盛 ,阅览室外竟也座无虚席。无奈 ,他只好将就着在走廊席地而…  相似文献   

19.
在某师机关大院、直属管及所属团队,经常可以见到一位肩挎照相机的志愿兵活跃在训练场和官兵中间,他就是某师报道员乔成田。乔成田1988年从河南南阳入伍后,火热的军营生活激起他创作的欲望,加上有一点文字功底,于是他时常拿起笔,将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汇聚成文字,然后投寄给报社。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上百次的失败后,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军区《前卫报》上。后来政治处一位新闻干事见他是块搞新闻的“料”,就把他“挖”去当了一名专职报道员。小乔搞新闻不但肯吃苦,而且很认真。一次,他从老乡那里得知~位排长在郑州火车站捐资搭救…  相似文献   

20.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