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昭通师专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以传承昭通特色文化为出发点,反映昭通悠久历史、旖旎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文献搜集和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熊铁基,治秦汉史及秦汉思想史有年,所著《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一书,是我国近年研究秦汉思想史的新成果。秦汉乃我国古代具有承前启后之功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它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这一时期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因而,整理、研究这一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就不能不  相似文献   

3.
和考察任何一种文化与文学一样,考察昭通文化与昭通文学除了必须观照它的众多基本性质如超自然性、符号性、整合性、可变性之外,同样必须考察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昭通女作家、女诗人夏吟创作的《巾帼乌蒙:昭通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正好为我们研究昭通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且独到脱俗的观照载体和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4.
陈孝宁 :字得一 ,1947年生于云南昭通 ,1982年 1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现为昭通师专政史系教授 ,云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云南省诗词协会理事 ,云南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90年代中期曾兼任过昭通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陈教宁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及高校管理工作。历任昭通师专中文系古典文学、政史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史、云南地方史、民族史、艺术系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书法与篆刻等课的教学。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史及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 ,发表论文 40余万字 ,主要研究论文有 :《老子与…  相似文献   

5.
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昭通文化本已具备一定底蕴,然后作为西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桥梁得风气之先,近代以来则成为云南主流文化的边缘.但朱提——昭通相对于古代中原、现代云南的边缘地位,并未导致其惟“中心”马首是瞻的边缘定位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边缘文化作为,而是在诸多人文领域张扬个性,突出自我,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信.诸如政治上的“北主南宰”、军事上的“以土抗流”、民俗上的“淮橘为枳”、学术上的“国语强势”、文学上的“昭通文学”等现象无不如此.考诸以上边缘地位与自信气质并存的昭通文化现象之由来,实为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培植出大气包容、自强自信之地方精神使然.  相似文献   

6.
东周是封建领主制向君主集权地主制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宗周文化解体,列国的地方文化兴起.然而,在以山西晋南侯马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晋文化,却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文化,它是融合中原文化、北方文化和诸多文化成果形成的,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它上承三代,下启秦汉,事实上已成为当时中国的主体文化.东周文明,特别是东周时期的中原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7.
昭通学院是昭通市唯一的高校,在学校开展昭通文学的课堂教育,把青年人作为主要对象,向他们介绍昭通作家和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青年人对文学的热爱,已成为当前昭通学院服务地方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项现实选择。昭通学院开展昭通文学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将会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昭通作家群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外来性宗教,基督教一直谋求向世界包括中国进行积极的传播。但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在相当长时期内曾遭受着中国各阶层势同水火的排拒。近代中国历史上教案频发,民、教冲突是其主要因素,但从细节分析则各有不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天主教传入云南最早地区的昭通,也曾在晚清数十年内发生过三次教案。即以1862年发生的第一次教案来看,虽然事件并不复杂,也未造成人员损伤,但从案发到交涉,再到最后结案耗时绵长;从它的全过程来看,除了具有与当时其他地方教案的一些共性特征之外,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回顾这一教案,有助于补充昭通历史的某些细节。  相似文献   

9.
"昭通作家群"的作家们在各自创作中融合了本土历史、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展现了丰硕的创作实绩。但在实际创作中,昭通作家们不同程度上突出表达主旋律,关注民生疾苦,却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和表达不够。因此,昭通作家们不仅应"走近"昭通,也要"走进"昭通。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甲马是一种频临绝迹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它形式单调、朴拙,甚至很原始,但从未掩盖其独特的意味。从中原到西南,到滇东北的昭通,甲马更多是因为它"有意味的形式"传承至今,它的艺术要素,可以窥见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形式,更可让人们追溯、探索中原与地方在文化、历史、经济、艺术等方面的种种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甲马是中国民间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昭通甲马是中原文化习俗流入后与昭通习俗渗透与交融的结果,它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受到形成于康熙年间的湘西傩戏的影响,在昭通地方"端公戏"之中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和较集中的体现。论文拟探讨昭通甲马与中原甲马间的联系,昭通甲马的特点,并推测昭通甲马能扎根的原因,从而寻找昭通甲马流变情况及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3.
曾令云先生的《云兴街》在创作上表现出昭通人、昭通方言和昭通文化的层级对应,用昭通方言塑造昭通人形象,展示了具有多元化、多民族、地方特色的昭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其它戏剧的重要特征。昭通傩面具是众多地方傩面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昭通傩面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傩文化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佟丽雪 《新高考》2007,(11):28-30
提到对联,大家都不陌生,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它是我们这块土地上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态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样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起源于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时为驱邪避鬼在家门前悬挂的桃符,五代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于公元934年春节之前,创作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  相似文献   

16.
京剧在昭通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至可宝贵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年至1861年)形成于北京,后来流传各地,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剧种也传入了昭通,为昭通人民所喜爱.一、初闻京腔昭通地处滇东北高原,东面与贵州省威宁县相邻,北面与四川省的宜宾地区接壤.在经济、文化上与四川交往甚密,戏曲艺术亦深受四川影响,昭通自身没有较大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17.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79年,原名《昭通师专》,1983年更名为《昭通师专学报》,1998年改现刊名。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创刊至今已出满100期。本刊创刊以来,在学校历届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编辑部领导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学术性、师范性和地方性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开辟了“地方史研究”、“云南作家作品研究”、“朱提群星谱”、“昭通地方文化研究”、“大学生论坛”、“昭通作家作品研究”等特色栏目,发表的文章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一份耕耘,一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学术研究复苏的年代。昭通地方史研究,在昭通地方志书的编纂、文史资料的汇辑、党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历史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等各方面,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积累既需要作阶段性的回顾和得失探讨,也需要对将来的研究空间作必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考古资料表明,云南汉代文化的研究发端于清末昭通发现的汉孟孝琚碑。由于史乘不足,昭通乃至云南古代的历史,鲜为国人所知。随着考订孟孝琚碑成为国内学界的热点,探究中央王朝开发云南的历史成为近代昭通以及云南学者的责任。此后梁堆、朱提堂狼铜器以及唐袁滋题名摩崖石刻陆续在昭通发现,开启了云南地域历史文化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先河。近代以来境内外学者对孟孝琚碑(含与之相关联的梁堆)、朱提堂狼铜器和袁滋题名摩崖石刻的保护研究成果,揭示了古代云南在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并为之后发现更早的云南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绍清主编的《大一这年》,是他继《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诗散文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之后主编的又一本地域文学研究著作,系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成果之五。与之前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系列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大一这年》在内容上更加具有独特性,在编选上更加具有创新性,在价值上也具有多重性。《大一这年》艺术地书写了昭通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等)之创举,又突出地展现了昭通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成功经验,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样本、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