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银生 《大观周刊》2010,(39):46-47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谈读书》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管理如何以人为本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黎洁华  刘彦 《图书馆论坛》2006,26(2):56-58,77
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图书馆管理的实践中去,是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就是要培养人、善用人、造福人。  相似文献   

3.
李晓彤 《大观周刊》2012,(21):43-44
本文旨在通过扁鹊三兄弟都从事医术,治病救人,却有不同的名望的分析,联系社会工作的信念分析社工的实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来帮助案主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案主自我实现得以满足。扁鹊在病人最痛苦对给予医治,正像社会工作孝一样,在人最需要时去挖掘人的潜能,温暖人,感动人,感化人,安慰人,影响人,帮助人。  相似文献   

4.
化蕾 《兰台内外》2008,(3):57-58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骨,这些墓葬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节丧》中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化。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当然"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由此可见,历史活动中,人不仅是主体,同时还是目的。这就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价值,必须适当、准确理解人性的内涵,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培养的新闻人应当是能与国内外两个社会对话的人.是社会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的观察者。他们的责任是报道社会。发现问题,评论问题。他们应当是社会的模范人,诚实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07,(11):55-55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这是作家张爱玲在香港生活时说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相信别人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精明,有的人不太精明,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后者。因为不太精明的人往往天性乐观随和,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没脾气又没架子。跟这种人交朋友放心,不用时刻担心被算计。  相似文献   

8.
知识林     
北京名人故居知多少来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鲁迅故居。李大别故居,毛主席故居,康有为故居,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齐白玉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摘自《光明日报)96.l.28.3版)世界有多少人获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以来,到去年12月,获奖者已达635人,美国人获诺贝尔奖最多,达205名;英国人占第二位,达86名;德国人占第三位,达71名;法国人占第四位,达46名。非洲仅10人获得诺贝尔奖,南非占5人,埃及占2人。亚洲有20人获诺贝尔奖,日本8名,澳大利亚有4人获得诺贝尔奖,俄国有17人,加拿大有7人,瑞典有2…  相似文献   

9.
赵明全 《大观周刊》2011,(42):136-136
成就与智力不完全相关。把成就最大的人与没有什么成就的人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成就大的人,都共同具有对新事物的强烈求知欲,人际关系和谐,意志坚强,目标明确等等,而成就小的人,正是缺乏这种品质。  相似文献   

10.
“五五”普法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人性化更多地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即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五五”普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报道,跟着“人”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前哨》2006,(6):80-80
许春初在2006年第6期《中国记》发表《企业报道,跟着“人”走》的章说,企业报道若分寸拿捏得不好,要么工作性太强很枯燥,要么广告味太浓不受看。要把企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跟着“人”走。这里说的“人”,并不光是指具体的人,还包括人精神的“人”,即真正做到见“人”,把人写透,把人的精神写深。  相似文献   

12.
彭蜀湘 《新闻窗》2007,(6):53-54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注:关注人的真实情感、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人的命运。注重人文关怀,是时代的需要,是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祁正莲 《大观周刊》2011,(42):130-130
“人格”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它是指人成为人的品质和格调,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而审美人格则是美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的风格和格调。具体而言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 、超越和创造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沉舟 《出版参考》2011,(6):25-25
一本书换来的太太 1943年秋,国民党74军57师“虎贲师”师长余程万率领8000余人守卫常德,抗击侵华日军4万人的进攻,歼敌1.2万人,坚守16昼夜,直至弹尽粮绝,仅剩83人突围出去,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刘马艺 《今传媒》2005,(7X):30-31
人文主义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以人为尺度和目的,极力维护人的尊严、自由、价值的思想。斯诺,“一个美国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中国人民,关心中国人民”,但他从未说过自己是人文主义者,那么他的新闻作品是否有悖于人文精神呢?当然不是。他大量的新闻作品包括:特写、通讯、评论,就如同一张巨大的供台,上面供奉着人,彰显着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力量,推崇人的文化素质教养的精神,注重知识传播,要求人的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特别是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多讲“政声人去后”,因为爱国爱民的屈原等忠臣、众多改革家大都不得善终。改革家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掘坟暴尸便是一例。人去,讲的是为官者某时离开某地后的政声,更多讲的是人死“盖棺定论”后。少讲或者不讲“政声人在时”,这似乎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法国人敢为打胜仗的活人建凯旋门,而中国少有。  相似文献   

17.
同样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有的人可以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人却写得空洞乏味,令人不忍卒读;采访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同一个人,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别出新裁,让人回味不已,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奇,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人则认为其中根本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教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不仅有谋生技能,能享受物质生活的人,而且同时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一个有创新思维和坚强性格的人,一个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进化的人”。正因为如此,加强人文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这里的“人文”二字  相似文献   

19.
理论宣传具有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提升人的素质,指导社会实践的功能。因此可以说,理论宣传是舆论导向中的旗帜和灵魂。理论宣传始终是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时代性、权威性,增强指导性,彰显高格调、高品位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天津档案》2006,(11):F0003-F0003
河北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是河北区人民政府负责全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内设12个科室,现有干部职工66人,其中中共党员33人,共青团员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的13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