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或称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而成的文明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思维。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  相似文献   

3.
《华夏文化》2011,(4):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哺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的重要土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创造,往往难以割裂与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可歌可泣事迹不胜枚举。大灾难进一步检验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感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孔庙>经过范小平先生长达十年资料积累和整理,在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终于问世了,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8.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华夏文化》2013,(4):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又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它反映着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没有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就没有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我国的文化复兴总体上应体现在:  相似文献   

13.
我的职业是在大学教书,平时也有一些社会活动,这大都是学术交流一类的事情,如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是给青年学子们就我比较熟悉的问题谈些看法。我每次参加这类活动,事前都做准备,写有发言稿或讲演稿。当然,对于这些并非机械使用,而是视具体情况有所增减。日积月累,  相似文献   

14.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实现“明德”、“亲民”从而“止于至善”呢?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理念。  相似文献   

15.
16.
正文化是有血有肉的整体,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体系,也不是毫无意义的衣食住行的大杂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观察和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整体,她从炎黄时代开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方面取得重要成绩,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绵延五千多年,不断传承、创新,其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粒子,具有普遍性和永恒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条大河,汇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座高山,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资源。敦煌文书中存有唐代王冷然的诗,吟咏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相似文献   

18.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1—5日,由陕西省政府主办,西北大学、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承办的"清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交流会"在古城西安召开。本次大会以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能够延绵五千年而血脉不断,归根到底就在于她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个政权分裂割据的状况,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而且,在这些时期,人们总是以未来的统一为奋斗目标,社会也是向着再统一的方向发展。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