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对普遍认为的日语中含有形容词的存在句(不规则句式)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发现了它们与日语存在句之间的连续性特征,并指出具有这种连续性特征的深层原因在于格助词 「に」的语义特征的连续性.因此认为,含有形容词的存在句(即不规则句式)应该也属于存在句范畴中的一种,只是它们与典型的存在句相距较远,位于存在句范畴中比较边缘的位置罢了.  相似文献   

2.
日语自他性的区别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重点考察他动性,从概念入手,分析日语动词句他动性具有连续性,指出他动性是一个范畴,并试图从范畴化角度分析他动性的连续性问题。了解他动性的特征,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日语他动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9,(1):79-84
山冈(2016)([1])指出日语"配虑表达"(配慮表現)①具有规约化特征,即某些特定的日语词汇或语言形式被规约化后,原语义淡化甚至消失,最终形成了固定的语用义的动态过程。本文以应答话语中副词「たしかに」的语义功能演变为例,从语用学的视点考察并解释其规约化过程,以此来加深对日语"配虑表达"特征的理解。其规约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具有连续性:1)原语义表"确认事实"功能;2)原语义淡化,兼表"确认事实"及"赞同"功能;3)原语义消失,仅表"赞同"功能。副词「たしかに」的感叹词化现象体现了"自我中心与合作相融"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4.
日语人体词汇惯用语不但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在品词特征、词形特征、成义类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它通过词语意义的转用和比喻等方式,形成简洁易懂的表达,形象生动。比如要表达"生气"之意,用‘腹■’就要比‘怒■’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因此,研究、把握日语人体词汇惯用语的用法和特点,对于提高日语教学效果、加强日语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感叹句的形式与功能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感叹句的形式分类以及感叹句具有"表抒"、"超符号性"、"交际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功能特征。通过对感叹句形式与功能特征的分析,可以使日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日语感叹句。  相似文献   

6.
暧昧性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与汉语中的有所不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就是日语所具有的暧昧性。在日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日语水平,不仅要重视学习者对日语语法、词汇的掌握,而且要使他们需要理解日语中顾及对方的文化特征。笔者对中日说服功能语言作比较之后,观察到两种语言从提出主题,到说服对方的全部过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能看得出日语会话中所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暧昧性。本文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作比较,总结两者的运用特征,以期提高日语和汉语学习者对功能语的学习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所占比例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特征,因其生动形象的修饰特点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从形态、意义、用法等各方面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多样性进行分析,使学习者对日语拟声拟态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词汇的构成特点方面来分析日语中的网络语言,试图发现其构词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在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中,具有对原有词语的省略简化,替代,数字谐音,汉字拆分以及词类活用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语汉字中的"繁简"问题,历来探讨不多。文章针对日语教学中出现的汉字"繁简"差异现象,对日语汉字的简化规律及其特征作了大致的概括,解答了日语学习中诸如"陳"和"陳述"的字体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任霞 《考试周刊》2008,(8):65-66
日语作为粘着语所具有的一大特征,是其具有明显的格助词,以标志谓语与各名词间的关系.但是,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这些体现与谓语关系的格助词却经常脱落,日语中被称为"ゼ口助词"即"零助词".在一般的日语教学中,很容易简单地将此助词脱落现象归为助词省略.但是,通过时比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需要引起日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本篇主要探讨最普遍出现的主语及主题位置的零助词句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受岛国特性和农耕文化等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它是日本精神的核心和日本人价值观的基础。而省略表达是"和"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了避免突出自我的主语省略和避免伤害对方由接续词、副词引起的省略等内容。只有从"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日语的省略表达,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达到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称漆器为“Japan”.即西方人以瓷器称“中国”,以“漆器”称日本.漆器、瓷器同根同源,为何西方人把漆器“送给”了日本,初听之下深为气愤,仔细琢磨之后,发现了问题.中国人对瓷器的喜爱,与日本人对漆器的喜爱是相同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多么的喜爱瓷器,日本人在生活中就多么的喜爱漆器.漆器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广为使用,漆器的在日本的“生活化”为本文分析的重点.通过对日本漆器“生活化”的探究,指出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分析其对对中国漆器民族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してもらう"是日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授受补助动词之一,但因中文中的授受表达是以授予动词为主,因此日语"してもらう"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无对译词或者对译词多样化的现象。"してもらう"句与其对译句之所以可形成对译关系,是因为无对译词句保留了"してもらう"的部分特征。而在有对译词的翻译句中,对译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意义与"してもら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日语的「ラレテイル」是由被动形「ラレ」加上体「テイル」组成的,这种表现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结果继续"。在形式上,与日语「ラレテイル」对应的汉语表现为"存在句""自然被动句""被字句",对应的韩语表现为"被动形 "。通过实例调查可以得知日语的「ラレテイル」在汉韩语言中如何表现。研究发现,日中韩3语形成了"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被动形 "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这组稳定对应表现中,它们都存在着表示"结果继续"的要素。另一方面,"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的对应率与"ラレテイル—被动形 "的对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该是缘于汉语、韩语与日语的语言类型相似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摘要]悲情绪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的重要地位,但日本的“悲”文化在日本的审美精神及社会生活中占有其它民族中悲情绪所没有的极其重要且关键的地位,正确了解日本“悲”文化的来源及表现对于把握日本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日本的“悲”文化情绪来源于外部自然环境及内部信仰的共同影响之下,表现在日本文化、社会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词汇史的角度来观察“我慢”在汉语和日语中的演变,“我慢”是以佛教语面目出现在古汉语和古日语中,但相对于汉语中的“我慢”意义、用法基本稳定不变,日语中的“我慢”则在江户时代词义、情感色彩得到了扩展,用法上也有所丰富。  相似文献   

17.
“上”这一汉字在中日文当中都被广泛使用,但可以说中文中“上”的语意及语用范围都超过了日语.本文以中日两国国语字典中对“上”一词的解释出发,寻找用例,分析这一词汇在中日两种语言使用当中语意的异同,探讨中文“上”在日语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ほと、くらぃ(ぐらぃ)和ほかリ”三词均为表示数量与程度的副助词,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含义。“くらぃ(ぐらぃ)”主要表示大约、不太确切的笼统之数量和可容忍的较低之程度,且带有“轻视、轻蔑”之语气,被称之为高雅的模糊含蓄的表达方式;“ほと”含有“大约”之意,主要是一种更为客气、含蓄的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表示时间之量。表数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多,程度之高;“ほかリ”是比较陈旧的用词,具有一种郑重之语感,表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少,表程度时,多用于比喻夸张。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20.
从日本人的生存环境这一视角去找寻孕育独特的"岛国文化"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其民族性格、音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