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法则认为,善与恶既然是一个价值判断,它就不可能从事实判断中合乎逻辑地被推导出来。“是”与“应该”之间存在着的这个不可跨越的鸿沟,给传统的理性哲学以致命的打击。然而在理性哲学所不能企及的地方,也就是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领域,“人”的出现为两者架起了天然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休谟的道德哲学存在一种自然神论的神学背景.自然神的存在及其赋予自然界和社会和谐的秩序等自然神论的观念决定了休谟道德哲学体系的基本建构.具体地说,自然神事先在人类心灵中植入了有利于道德形成的仁爱心和同情能力,并在人类心灵与社会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自然演化式的预定和谐.通过这两个安排,人类社会最终形成了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即对人类的幸福或苦难的同胞感,而这正是休谟道德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休谟之道德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瑜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11-13,29
休谟的道德哲学主要致力于对道德基础的研究,他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道德行为的作用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道德决定于情感的结论。但在休谟看来道德情感主义不是个人特殊情感的表达,同情心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因此道德有共同的基础,同时道德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有所不同。这些新颖的观点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休谟延续苏格兰情感主义学派的路线,认为道德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同情这种特殊的道德感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同情伦理学。休谟首次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所说的"同情"即今天心理学中的移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靠理性的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还要关注人们的道德心理发展,提高人们的移情能力,因为移情可以赋予社会文明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7.
提及"道德论",人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说起,看上去似乎道德与伦理异名同谓,可是提起伦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人类脑中浮现。从词源上看伦理英文单词为"Ethics",而道德一词的单词则为"Morals",单单从词面上看,两者不难看出一定有着差异,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权利是道德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西方伦理学大家休谟、亚当.斯密、卢梭的有关"道德论"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为大家阐释当今社会下的"道德论"含义。  相似文献   

8.
休谟“道德不可理证”说是以自然人性为基奠的,对人性的追溯与关切奠定了休谟伦理的人学座架,而“感性世界”的道德视角则赋予其道德学社会生活实践的本性与人伦情怀。休谟将事实与价值明确区分之后,人在道德中的主体价值与地位被确立起来,由“道德不可理证”引出的功利与同情的道德原则既是对其自然人性出发点的回归,又彰显了“人性完善”的价值尺度,是休谟伦理学人性关切与人伦诉求在更高层面的体现。休谟伦理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启迪。我国要建构具有“真实性”的道德体系并发挥其应有的精神整合力,就要突破僵化的道德理性束缚,赋予社会道德现实人性内容与人伦情怀,同时探究情感化的心灵教育之道,使社会道德给人以向往“家园”般的祈盼与皈依。  相似文献   

9.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因果联系原理是休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休谟否定从理性推理和经验归纳得到因果联系。他在经验和习惯的基础上从人性角度建构了他的因果联系原理,这是休谟理论的独特之处,这一原理终结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引发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并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理性是道德和法的基础。现代西方的理性是形式理性,法和道德都是建立在形式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质理性不同于形式理性,形式理性是明晰的、是对唯一的普遍的形式的追求,而实质理性是模糊的,如对价值的追求产生价值理性,对最优的内容组合的追求产生中庸理性。建立在形式理性基础之上的形式法和建立在实质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质道德之间存在冲突,那么它们是否可以相互融合呢?我们必须吸收现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化的合理因素,在社会治理上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践行道德,是出于感性还是理性使然?有人说,讲了道德,既不能用来加薪,也不能用来升职。但讲道德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没有心灵,肉体只是一个躯壳。别人的一声谢谢与领导的赞许,给你带来的内心感受是妙不而言的,这是油然而生的道德理性自豪感。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秉承着经济发展与复兴中华的重任,亦担负着正道德之路。因为让大学生成为哪种人的,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就是道德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必然产生和伴随着各种心理现象如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等,那么情感在道德生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文章通观人类道德思想史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或纯粹肯定理性而排斥情感,或纯粹肯定情感而排斥理性,都是偏颇的.只有正确认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才有助于我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14.
15.
对休谟伦理学理论特征的任何一种规定,都可能在他的著作中找到相反的表述。通过对休谟伦理思想的整体考察,可以尝试将休谟伦理学的理论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在道德的根源上,表现为理性辅助下的情感论;在道德的基础上,表现为环境影响下的人性决定论;在道德评价依据上,表现为温和动机论;在道德价值原则上,表现为规则功利论。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理性运作,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但这两种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在理性的运行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分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律的思维是经验式的,道德思维则是超越现实的思辨。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研究比较深刻,而对于西方所推崇的一些道德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太多,因而,通过对休谟的著作《道德原则研究》的探索,对其道德理论进行分析与阐述,有利于读者对休谟的道德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休谟《人性论》的第三卷正义与非正义的有关论述。从书中提到的人类情感的某些舍远图近的倾向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我国当前公务员队伍的突出问题,提出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完善法律、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把关、政治承诺、加强培训和学习、培育良好的行政组织文化。并对《人性论》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部分某些笔者不认同之处,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休谟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休谟的自然之德虽然体现出他依然流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是"与"应该"的区分瓦解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伦理学的合理性,对德性的泛化和对德性整体性的消解,也显示出他对亚氏伦理学的背离,所以休谟伦理学不同于古典德性伦理学。同时,休谟对规则和功利的探究又启发了其后道义论和功利论伦理学,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可以说,休谟伦理学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向近代规范伦理学的转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