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寂寞的鱼     
我以前相当看不起商人,总觉着利欲熏心为富不仁是经商暴富者的通病,所以宁愿布衣淡饭,也恪守着一张文人的面孔在满大街行走着名牌的人海里,活脱是一条漏网的鱼。 你可以用整夜整夜的心血去凝炼出几名精美的诗行,可你不能拿它们去换回一盒据说毛利在百分之四十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6,(2):70-71
党委宣传系统:博兴县委宣传部刘国升把握好舆论导向,确保只帮忙、不添乱。建立新闻预警机制,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早介入、早解决、争主动。即墨市委宣传部张正杰累并快乐着,是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7年来的最大体会。干新闻,不会重复昨天的工作,每天都在创新。我觉着这是一项  相似文献   

3.
有业外人士说目前的广播处于偏“冷”时期。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说法让人觉着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现在的广播比起当年的辉煌时期来,个别栏目收听率确实偏低,用“冷”字形容并不为过。但是,认真收听广播时就会发现,在这偏“冷”的阵势中目前已经荡漾着喷薄而出的涓涓热流:这就是一  相似文献   

4.
正确地理解语言,恰当地运用语言,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特别是阅读和写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呢?细究起来,相当复杂,要涉及语法、修辞、逻辑以至文章学等多方面的学问。但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通常并不怎么麻烦,而是仅凭一种直感:觉着是怎么样,就怎么去理解;觉着该怎么样,就怎么去表达。只是凭感觉去把握语言的色彩、内涵、力度和分寸  相似文献   

5.
宋弢 《青年记者》2007,(23):51-52
刚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写新闻稿件特别是综述性稿件时,最深的体会就是难写。常常握笔踌躇,一两天写不出一句有用的话,当时的痛苦现在想起来还很真切。而且写出来的稿子,自己不满意,别人不爱看。当时很深切的感觉是:你自已觉着好写、像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稿子,读者看起来也会觉着好看;如果写起来很难、感觉下了大工夫的稿子,通常读者也会觉得难读。但具体为什么,一时也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我看了广西大学虞达文同志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探索读者内心活动的奥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读者问题从来是办报人必须首先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所以如此尖锐,是因为读者的向背好恶,直接决定着报纸的盛衰存亡。”当时,我所以把这段话记下来,是因为我觉着它有份量,是说给总编辑听的。几年过去了,在我思考的问  相似文献   

7.
侯磊 《新闻战线》2012,(9):66-67
"吴景彪缘何错失金牌"?本来不想讨论这个话题,因为觉着这样的话题讨论对运动员有一种近乎冷漠的无情——人家拼搏、奋斗,挥汗如雨,最终没能满足观者不恰当的心理预期,反而给予不甚公允的评头论足,有失理性。  相似文献   

8.
闲读偶记     
台湾作家余光中,以诗名世。他的散文,也独树一帜。这册《鬼雨》(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他的散文选集。我读过一遍,又读一遍(值得重读的散文集可是不多),越读,越品,越觉着有一种又深又长的味。在其他散文家(包括大陆和台湾)的作品里,从没有读出过这种味。究竟是啥味,很难说清,反正使人十分受用。他在《逍遥游》中慨叹:“当你的情人已经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觉着,他的散文,正像一首可以送给玛丽、玛丽也会欣然接受的菩  相似文献   

9.
近看王思懿     
普通人眼中对台湾艺员王思懿的印象就是《水浒》里的“潘金莲”和广告里的“海狗油”了。大概出于观众的回馈意见觉着这个操持有方的贤妻良母型潘金莲缺了几分妖娆和妩媚,这次在10月10日开机,  相似文献   

10.
十多年前,我自己写不来小说时,也常常找一些发表过作品的人请教。出了名气的并不太拿小人物当回事;偶而有热心人,就告诉我:“你呀,先学着编个故事,如果能编圆了,再把它通顺的写下来,这之后写多了,自然也就是小说”。我尝试着编过故事,因小时候听说书,听得多,听得入迷,一些今古传奇(?)熟于心,因而编的故事也算引人入胜。然而,故事编了几年,小说却并未写成一篇。明眼内行一看,均曰:“雷同!”后来,渐渐觉着编故事的路走不通,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做政治记者难。首先你除了新闻知识外,还要比人家多知道些法律知识,这就要多累死不少脑细胞。另外,你还要紧紧张张地关注着社会上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发生的刑事、经济、民事等形形色色的案子,还要接待社会各等人士的关于法律问题的来访,为此你不但要劳累唇舌,还说不定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场官司之中……当然,如此的斑斓多彩,总会给人留下许多多多难忘的事。而在这许许多多之中,有一件我一直觉着最有意思,因为我们这当记者的竞当了一回  相似文献   

12.
历史使命,看见这几个字便觉着沉重,更觉得不应该轻易开口来谈。历史使命的问题,其实可以分解成这样两个问题:编辑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干什么?我反对空泛地发议论。空来空去,调子越高,害处越大。  相似文献   

13.
现在大部分的书,和现在大部分的恋爱一样.都比较水,凑合着就弄假成真了。还得说小时候看过的一些书,让人觉着来得真挚。一是因为那时候的出品,作者的精神含量、情感浓度都比较高,一本书沉甸甸的全是分量。当然也因为少年时代的一张白纸一样的心。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別。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  相似文献   

15.
1988年,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开始,厂里分工由我负责,为此我向档案室借了一本叫“企业档案管理升级指南”的书,越看越觉着很符合我厂现状,启发很大。我在厂领导班子会上传达了公司档案升级会议精神,共同学习了《档案法》,成立了档案升级领导小组。为加深对档案的认识,请档案室工作人员讲档案柜里都是什么东西?怎么分类?  相似文献   

16.
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王刚如果说作家、出版社与我们这个《小说连播》节目有缘的话,那么演员对其更是情有独钟──有首流行歌儿,是我难得喜欢的几行之一,那就是“把根留住”。它的创作背景、主题内涵,我一直不甚了了,仅凭直感,觉着人不应忘本,忘了根基。而我在所谓事业上的根就...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播音表述方式的重大变化,我觉着用这样三句话仿佛能够概括:从高到低、由慢到快、从播到说。由高到低的降调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完成了演变过程,而由慢到快的提速,从播到说的“说新闻”的问题却是近几年关注的热点。这里我结合个人实践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闲读偶记     
杨绛:《干校六记》“文革”十年,为患甚烈。浩劫过后,出现不少叙说“文革”的著作。我觉着,最值得一读再读的,一是巴金的《随想录》,一是杨绛的《干校六记》。《随想录》贵在反省、剖析、思辨,篇篇都充盈着作者的真诚。《干校六记》则以笔记小品的文体、娓娓道来的笔调、追忆干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后却使人感到沉甸甸的,并能引发出深长的思索。《干校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仅三万多字,薄薄的一册。既是“记”,当然就主要是叙事。当时的大事,主要是搞“运动”,大批大斗。“运动”的参加者,批斗别人的人和挨批挨斗的人,大多是和作者同样有名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根据同一素材写了两篇习作:一是动态消息,一是简讯。起初,我写的是近300字的动态消息。在送审时,新闻干事说太长,像这样不甚太突出的事件只能写个简讯之类。于是,就又改成了不足百余字的“豆腐块”。虽然我改成了简讯,但总觉着不过浪,总觉“豆腐块  相似文献   

20.
五月末,总社编辑部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采写反映军人在和平环境中勇于献身的稿件。于是,我离开硝烟弥漫的云南边防前线,同福州军分社的揭衍珍同志一起南下,开始了在深圳特区的采访活动。出发时我背着前线发的绿色帆布背囊,主要是觉着旅行方便。但当地同行见了,连声说“土”。就连我随身带的几包云南产“红塔山”牌过滤嘴香烟,他们也好心地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