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衡是元代的硕学大儒,1242年接受程朱理学后,结合当时的历史境遇把“陆学”引入程朱理学,在天道观、心性论和修养论等范畴对其加以改造,呈现出“尊奉程朱、以陆补朱”的思想特点,推动了其官学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道观中,道家天道观具有重要的地位。《淮南子》作为汉代道家的集大成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天道观,形成了丰富的天道自然论思想,成为汉代道家的典型特征。道家天道观所具有的自然意蕴对汉代神学目的论的冲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分析《淮南子》的天道自然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丰富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天道观在汉初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和“自由哲学”毫无共同之处。自由是一个哲学范畴或政治概念。“自由哲学”是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在尚未认识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尚未达到目的之前,是没有自由的。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只有当人们认识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进行提炼,概括成普遍适用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它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指明了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起点、出发点和着力点 理论联系实际,阐明了人认识的着眼点、目的、以及人的认识发挥作用的途径、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人类纠正错误认识、完善真理性认识提供平台、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了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党的主观世界的全面改造,从立场到世界观,从人生观到道德观,从思想作风到工作作风,从认识能力到实践能力,对党的主体性改造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关于对象本源与本质的研究,是一切具象研究得以深入的理论基础.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影响着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也渗透到哲学的骨子里,形成哲学的分支:技术哲学.视觉哲学的发展受到技术哲学的观照.尽管视觉哲学的理论体系尚不明确,但是视觉对人的思维影响一直受到关注,从哲学层面揭示视觉现象规律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然而,当下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力量在整个视觉哲学发展中的影响.从技术哲学工具论与人本论的视角审视视觉哲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认识当下视觉哲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充分论证了江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坚持“四个统一”的希望,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号召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要求青年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完善自身中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冯契的“化理论为德性”,强调主体的心性修养和内在发展,追求自由德性和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新解读,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改造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改造和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突践”的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体系和认识论。科学意义上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之一,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探人类认识过程和改造世界,开辟了唯一正确的途径。科学的“实践哲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形形色色的伪科学的“实践哲学”的消声匿迹。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旗下,各色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继续坚守自己的阵脚。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大体上都是这种唯心主义者。这样,他们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两个“实践派”。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任何革命性飞跃,包括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是以某种哲学革命为伴随物的。我们党对多年来,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标志是毛绝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的“实践哲学”,而后者的哲学基础则是以“猫论”的提出为开端的邓小平“生产力哲学”。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生产力哲学”是对毛泽东有关哲学观点的继承、完善和发展的结果,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品位和实践价值。“生产力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应作如何理解是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对“实践本体论”、“实践思维论”、“实践唯物论”三种说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证,认为用“实践思维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更为简单明确,也更易消除歧見。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认为宋明儒的心性论发展到王船山时达到了其内在逻辑的最高点,船山的心性哲学正是在宋明儒重内圣的基础上开出外王之学,心性、天道、治化融为一体,成宋明儒心性哲学的集大成者。简言之,若宋明儒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则船山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治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认识对象论     
刘秀萍 《教学与研究》2006,42(10):89-94
在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对象组成的认识结构系统中,目前认识论研究中对认识对象的探讨显得非常滞后。然而,随着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纳入实践活动和认识视野中的对象更加繁杂多样、变化多端,亟待从理论层次上予以抽象、分类和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提供了解决认识对象论的前提和思路,本文以此为根据分析了认识对象的类型,概述了认识对象的特征和功能,初步勾勒出认识对象论研究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非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吸收前人有关实践的论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正式确立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实践视角出发,考察了人之外的客体、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目的是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李树魁主体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活动承担者和主人翁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倾向,是一个人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其结构上可包括哲学观点、政治态度、道德水准、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社会经...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的主体论哲学在对革命话语解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践为内容的主体概念,这一解构的方式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以康德具有先验认识能力、自由意志和审美的主体来改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改造历史和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基于此立足点来透析在80年代的语境中,这一解构方式是如何来构建80年代的精神图景,以及其在后"文革"的语境中是如何重塑当代的历史和个人的生存方式,进而反思我们当下的处境。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将实践定义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但是却将实践类型划分为三种: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实践概念的定义与实践类型的划分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实践强调的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改造世界。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仅是物质活动。这样的矛盾,推动着笔者对教材"实践的含义"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