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轭式搭配与拈连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相异修辞效果却相同的两种修辞格。通过比较两者的结构模式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指出它们各自的异同。掌握好这两种修辞格结构上的异同,有助于将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准确有效地用另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2.
英语轭式搭配(zeugma)与汉语拈连在形式上是极为相似的一对修辞格,但在结构上却各有特点.恰当和巧妙运用它们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所表达的语言简练生动,更富感染力,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本文从涵义、表现形式、特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两者的异同,并指出在使用和英汉互译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这两种修辞格的对比研究,旨在提高语言理解、欣赏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4.
轭式搭配是英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具有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具体,且清新别致之功效,汉语中也有类似修辞手法称为拈连。本文试讨论轭式搭配的修辞方法及其在汉译英中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轭式搭配与拈连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相异修辞效果却相同的两种修辞格。本文从语法的角度,就两者 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异同。并提出两者互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副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反常规的语言现象,却受到大众的广泛使用,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内部必有合理的认知生成机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性等方面来探讨副名结构的生成途径,试图解释这一结构所以成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旨在对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修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种修辞手段在结构形式与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经过对两种修辞定义,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拈连修辞和轭式修辞之间相同之处大于相异之处,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都体现了人们借助于具体表达和识解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副+名”结构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从语用角度看,进入“副+名”结构框架中的副词、名词需要具备内在语用条件和外在语用条件——社会认同感及“副+名”结构对语境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认知语言中的框架理论的全新角度研究轭式修辞格。通过对用概念合成理论来解释轭式修辞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轭式修辞格的例子都是选自文学文本,基于框架理论,本文认为平常我们只认为是一种修辞格的轭式修辞格在阐释其意义和产生的过程中都会激发交流者的心理框架的建立过程,为了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轭式修辞的认知机制作出了解释,对轭式修辞格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也增强了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名词的语法特征时 ,一般都是说它不能受副词修饰 ,但在语言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名词的形式。本文从词性转变、语言的审美选择、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这种“副 +名”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1.
"副+名"组合作为一种超常的言语形式,其接受活动的语境主要由"文本""经验1"和"经验2"三层次构成;从认知程度看,它们分别属于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接受者在理解"副+名"组合时,随着解读的深入及特定的心理因素,其所依赖的接受语境将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升。当接受者进入高层次语境时,则意味着接受者审美自由的获得。从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这也标志着"副+名"组合的使用人群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Noun+Noun"结构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搭配,在CLEC(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学习者使用"Noun+Noun"出现的错误在所有词语搭配错误中占11.8%,因此,对中国学习者"Noun+Noun"使用情况进行深入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CLEC,并参考本族语语料库LOB和BROWN,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学习者使用"名词+名词"结构错误类型及原因,从而为学习者及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轭式修辞法与汉语中的拈连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所以在搞英汉互译时有必要先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从两者的定义、表现形式,功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两者之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者互译的方法,即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副词修饰副词的"副 副"组合有两种结构形式,在使用中对句法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产生发展是我们汉语言的"意合"理解机制及其特殊的语用价值决定的,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论广州话语篇中的"量+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定语料进行封闭性调查,从话语篇章的角度说明广州话用“量+名”表示有定是篇章回指和情景所指的一种常见形式,“量+名”结构在语段中的位置能大致判定宾语位置上的“量+名”是有定还是无定。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回顾"副词-名词"结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从认知语义的角度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来讨论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旨在对这种结构的语义特征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大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语义内涵丰富,(2)感情色彩转变,(3)特征为人熟知。而这些名词存储信息量的大小也对能否进入该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程度副词 动词”(特别是“很 看”)这种结构形式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其中的程度副词和动词的积极类关涉成分相搭配,表达更加凝炼,但是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相信这种结构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所使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