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西方语言为字母文字,因而英关人长于语言思维;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音、形、意互相联系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关人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富于视觉经验的中国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动英美人的形象思维成为化解障碍的关键。绘画作为一种介于文字与视觉之间的叙事形式可以对原诗视觉经验进行有效还原,使英关译者形成特定的心理图像,完成词汇与图像的对应,帮助英关译者形成对原诗歌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符际翻译方法辅助语言翻译,从而达意传神,以达“等效”。  相似文献   

2.
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是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这一翻译模式解决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难题。唐诗具有景物造型的特征,诗歌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蒙太奇"效果。文章从唐诗意象的蒙太奇特征入手,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从诗画同质的角度,并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论证画能成为唐诗中意象、意境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艺发展至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变革倾向,即诗与画的融合,遂使原为表现的诗歌而能兼具景物造型之美,原为再现的绘画而能兼具抒情写意之长,标志着传统诗画性质的一次巨大飞跃。而“诗情”和“画境”的结合,即中国文艺所特有的“意境”。“诗中有画”,即诗歌的景物造型化,它开启了有唐一代之特殊诗风,并成就我国诗歌进入其创作巅峰期。唐诗的景物造型化以通体浑融、互根互生的情景结构为基本特征,唐诗意境之奥妙亦正存于其中。此外,唐诗在关于景物造型的意境创造上应如何避免直白叙述、抽象议论,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营造中心意象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英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为唐诗英译研究赋予了美学视角,从形式美学价值系统和非形式美学价值系统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古诗英译的集大成者——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如何实现审美再现的。  相似文献   

5.
意象图示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部分.在唐代,中国是最先进繁荣的国家,因此唐诗获得极高的声望.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向图示理论出发,以送别诗为例,探讨其对唐诗英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审美的关键,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原诗中的意象能否在译文中再现。意象是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而原作者之意是意象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春巧 《海外英语》2012,(4):166-167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名族极为宝贵的财富,本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大量的中国诗歌被译为其它语言,被植入外国文化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异国他乡的语言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更多的读者。而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的意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该文就从诗歌翻译的意象处理入手,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诗歌翻译中意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雪 《英语广场》2022,(4):18-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又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唐诗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十分广泛,研究"月亮"意象及其隐喻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文化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分析,将其中的"月亮"意象大致分为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人,译者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对等翻译、等效翻译、明晰化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着力追求的是作品的意境,而艺术境界的创造,就是建构有机的意象体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作品采用意象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意境产生的根源,能更有效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唐诗用典,类型多种多样,翻译家译典,方式亦是灵活多变。许渊冲教授译作无数,他的翻译理论也是影响深远。"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浅化避短,深化扬长,等化取巧,三化并用,以诗译诗,传情达意,使译文在保留原作艺术魅力的基础上,有效克服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学史并不适合于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生成。长期的社会动荡,改变了意境诗学赖以存在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化轴心和诗学轴心;西方典型论诗学的涌入,也极大地冲击了意境论诗学。当然,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那种割舍不断的关联,又为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生成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英语格律诗的汉译,百年来就其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现有的三条翻译道路共存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认为这是由诗歌丰富的文体特征、诗歌的多重功能、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三者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迄今尚无人注意的现象,即在早期英国唐诗英译实践中,存在夸大原诗阴性特质,从而使唐诗英译文本呈现为“阴性化”(femininization)的倾向。这一倾向表现为在选择译介对象时,回避歌颂战争、抒发豪情等类型的篇章;以及在译介过程中通过特定策略弱化原诗的阳性特征。译介唐诗时的阴性化倾向,是要凸显出阴性的东方/中国与阳性的西方/英国之间的对比,从而理顺大英帝国“君主”与东方“臣民”之间的文化关系。或许译者并无贬抑中国的本意,但其翻译策略仍受到无形的操控,在其译作中不自觉地遵循了阳性英国和阴性中国之间的二元对立逻辑。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看,诗歌意境是一种中介性的社会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