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功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创设和谐社会心理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方永刚同志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杰出代表和学习楷模.方永刚精神的精髓可以集中概括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方永刚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做方永刚式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在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伟大长征的征途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显现出来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不协调现象,围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风范、构建和谐社会作了初步探讨,全面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  相似文献   

6.
董世明 《教育与职业》2006,(32):177-179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在山东冠县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武训及武训精神”、“弘扬武训精神,办好人民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认为深入进行武训研究,充分发掘、发展武训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武训精神,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永刚同志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中的杰出代表。方永刚精神是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坚定信仰、矢志不移的革命精神,积极传播党的理论、履职尽责的奉献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立言立行的务实精神。要深刻理解方永刚精神所揭示的认真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价值取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自我完善的改革精神等精神特质。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和谐精神特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作为与宪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部门法,行政机关的依法执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宪法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从对当今中国宪法精神探讨入手,阐述提高着政能力建设与贯彻宪法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指出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依法行政的最高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宪法应当体现反特权的人权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失衡,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下降、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缺失、人文精神逐渐弱化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建设人文精神为重点,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司法保障,同时司法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保障。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司法保障,必须完善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的最佳保障。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了民主法治精神,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维护了国家统一扣社会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扣民族地区的发展,发展是构建扣谐社会的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坚持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不断解决民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扣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公民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方向,积极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道德建设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和精神动力。然而由于道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同时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道德建设又显得十分艰巨。目前我们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正确对待、处理我国宗教问题重要指导方针.促进和谐宗教的发展.创立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新境界.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