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凡 《华夏文化》2005,(4):43-44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淫着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即今之茶。之后,人们又发现茶的其他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被誉为“草木之仙骨”,为希仙成道者所追求。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云:“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于是,寻…  相似文献   

2.
早闻《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药王菩萨”神农为了给人治病,不仅走很多路去寻草,还亲口尝试体会草药的功能。一日食了毒草,多亏几片绿油油带着香气的小嫩叶嚼入口中,顿感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仿佛周身被它彻查了一遍,不适一扫而光,神农给这小嫩叶起名叫“查”。“茶”由此得名,由此而兴。  相似文献   

3.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炎帝八世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帝八世考□何光岳一世炎帝神农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易·疏》作“任巳”,《北堂书钞》二十三引“佳巳感神龙,而生神农”,“佳”即“任”之误)。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易·...  相似文献   

5.
茶疗拾零     
茶疗拾零任彩元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作为一种饮料,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对于茶叶的发现与药用价值,历代学者都推神农。《神农本草》是我国有关茶叶记载的最早书籍,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的药用经神农发现解毒作用后,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6.
陈博 《华夏文化》2002,(3):17-19
如今人们一提起“道”,就会自然而然地与道家、道学、甚至道教联系起来。实际上,“道”起初并非哲学概念,“道”向哲学概念的转化,曾有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把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关于神农氏,旧有种种解说,历代先农坛之制亦不尽相同。兹就有关史料略加考述,以明其演变之迹。一、神农氏与炎帝就现存典籍来看,有关神农氏的记载不算很早。《孟子·胜文公上》谈到:“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膛。”《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现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茶有性俭、自然、中正、平和等特质,茶艺中表现出的超然空灵,默会于心,“静待”品赏过程,这些都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教有着内在的沟通和契合。茶道自然地成为这种学说的理想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茶有性俭、自然、中正、平和等特质,茶艺中表现出的超然空灵,默会于心,“静待”品赏过程,这些都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教有着内在的沟通和契合。茶道自然地成为这种学说的理想载体之一。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子思想和讲究饮食清淡。此时,饮茶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11.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3.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  相似文献   

16.
冯保善 《寻根》2005,(4):84-94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  相似文献   

17.
周士琦 《寻根》2003,(1):128-130
→128胡同是北京极富地方特色的一景。北京的“胡同游”可谓盛极一时,颇受中外游客青睐。北京的历史、民俗等莫不与胡同息息相关,不脚踏实地到胡同一游,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对充满了人情味的胡同更是满怀眷恋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要是一问起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构成“胡同”这个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胡”和“同”在该词中不能单独解释,至于古人有解释为“胡人大同”的,纯属望文生义。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解释则让人大跌眼镜—汉语中的“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人文大理     
沈坚 《寻根》2006,(5):122-128
云南大理神奇秀丽,素有“风花雪月”之誉,“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不知何朝何代的文士,竞巧运神思,以如此凝练美妙之句,将大理各处的胜境奇景、精华所在倏然点出,君闻之,能不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9.
神农炎帝形象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炎帝形象小考□林河神农炎帝的形象,历来含混不明。明刊本《三才图会》和清道光十八年本《炎陵志》所绘神农炎帝为慈眉善目,身穿长袍,肩部和腰部都披着树叶,口含百草或手持禾穗的长者。而秦汉古籍中,关于神农炎帝的形象,有云“牛首人身”,有云“龙首人身”。《...  相似文献   

20.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