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过程: 1.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了科利亚的木匣的故事,科利亚4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往菜园方向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8岁的时候从门口往菜园方向还是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木匣了,你帮他找到原因了吗?  相似文献   

2.
《柯里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柯里亚跟妈妈埋木厘、挖木匣,后来受到了启发的事。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外,还应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教学时,要注着以下三个有关问题。其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柯里亚埋木匣时用步量与他的数数有联系:他“数了十步”是由于他“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柯里亚埋木匣与妈妈早就把东西“埋在地下”有联系:柯里亚是从妈妈那里受到了启发,妈妈埋东西时  相似文献   

3.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故事 ,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并从中受到启示的事。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新颖的标题作为行文的线索以“科利亚的木匣”为题 ,既平实而又新颖 :一是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科利亚 ;二是点明了故事是围绕“木匣”展开的 ,也就是以“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叙述的。这样 ,“木匣”这个具体事物就成为行文的线索 ,连缀着人物和事件并贯穿全文 ,使得叙述次第井然 ,条理清楚。二、以对比的写法形成叙述的波澜本文篇幅虽不长 ,但却写得有情有理有趣 ,主要是采用了对比的写…  相似文献   

4.
【教材解读】《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以“木匣”为叙述线索,讲了科利亚五岁时在家门口走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挖出木匣,并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读】《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以“木匣”为叙述线索,讲了科利亚五岁时在家门口走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挖出木匣,并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指导审题,使学生了解文章的重点是写“木匣”,以引起定向注意。阅读第一段,着重了解柯里亚埋木匣的时候和方法。“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说明他当时年纪很小。但他模仿妈妈的做法,从屋门口起,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相似文献   

7.
《柯里亚的木匣》是根据前苏联作家左琴科的作品改写的。展示了柯里亚在挖木匣时的认识过程:问题——思考——新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悟出道理,阐明了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文章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分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三部分。开始交待了柯里亚在刚会数数时,把木匣埋在离屋门口十  相似文献   

8.
【应用过程】  1.课文第一段 (第 1— 3自然段 )写的是埋木匣。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学生边读边想。在组织学生议论答案时,教师随手先画出小科利亚,然后从科利亚的脚下画起,一步一段,十步十段,最后画上小木匣。 (图 1)  2.课文第二段 (第 4— 12自然段 )写的是挖木匣。按自然段指名接读全段后,让学生想想:科利亚从喀山回家后,为什么开始找不到他自己埋的木匣 ?后来为什么挖到了 ?通过读书、思考、议论,让学生明白:四年后,科利亚九岁了,个子长高了,步子变大了,所以原先的十步,现在成了五步。教师…  相似文献   

9.
一、初步感知课文 ,落实思维训练根据思考练习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给课文分段 ,归纳各段段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 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全文共分哪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各段分别写了些什么?3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 ,可以提哪些问题?第1、2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 ,了解课文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3个问题可以教给学生根据小标题质疑…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使学生懂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向科利亚学习,多动脑筋,勤思考。 2.能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相似文献   

11.
如图1所示,弹簧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挂一木匣A,木匣A顶端悬挂一木块B(可视为质点),A和B的质量都为m=1kg,B距木匣底面高度h=16cm,当它们都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某时刻,悬挂木块B的细线突然断开,当木匣A上升到速度刚为0时,  相似文献   

12.
《科利亚的小木匣》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读题,首先入眼的是人(科利亚)和物(木匣),在读文前形成的阅读期待是科利亚是谁?木匣是怎样的?木匣里可以装些什么?既然木匣属于科利亚,科利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的道理。全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意义段。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在刚学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4—12自然段)讲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木匣。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课文中有些地方表现了文章的前后联系,讲出了时间的变化和周围事物的变化,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理解。第二段的开头(第四自然段)是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免划错归属。第二段出现的“仍然”、“突然”、“果然”三个词,是对科利亚挖木匣过程的记录,要  相似文献   

14.
《科利亚的木匣》以科利亚的木匣为线索,把怎样埋木匣、挖木匣以及得到什么启示叙述得很清楚。选编这篇课文,在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村小学的自然实验设备普遍较差,就是城市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也不尽齐全,让学生动手实验,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要提倡教师或学生自己制作教具。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多做教具,多做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用简易器材制教具做实验在教学《空气流动形成风》时,为了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我们事前做了一个长方形木匣(木匣的一端开一个圆形小孔。木匣的一侧装上玻璃,使其能灵活抽出,推进。再在木匣的上部一侧开一与灯罩底部大小相同的孔。)并准备一个煤油灯罩,一支蜡烛,一个纸做小风车和一根蚊烟香。实验时,先点燃蜡烛于灯罩下面,推进玻璃,将小风车放置灯罩口,会看见小风轮不停地旋转起来。点燃蚊烟香,放在木匣一端的小孔处,可见蚊香烟雾进入木匣里。这是因为蜡烛燃烧的时候,木匣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变  相似文献   

16.
《柯里亚的木匣》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不同办法。根据教材特点及训练重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科利亚的木匣》以科利亚的木匣为线索,把怎样埋木匣、挖木匣以及得到什么启示叙述得很清楚。选编这篇课文,在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有如下建议。一、科  相似文献   

18.
张西富 《山东教育》2005,(25):30-30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告诉人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这样处理: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风的形成原因演示传统的作法是:用一个长方形木匣做“炉子”在木匣上面靠右的地方开一个圆洞,安装一个用纸的小“烟囱”,在木匣的左侧开一个洞做“炉门”,前面再装上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人皮”特价放假了,我们一家去泉州玩。我发现那里的大街小巷到处贴着“人皮25元”、“牛皮100元”、“人皮350元”、“牛皮400元”……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我只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