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匮乏的当代中国影坛,贾樟柯独特的电影风格给予了广大观众最真实的体验。本文将从贾樟柯与其电影作品的纪实风格、作品中的纪实美学特征以及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这三个方面,对其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形式主义和纪实主义作为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中的两面旗帜,反映了对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形式主义认为电影与现实的非同一性为创作者的主观表现提供了契机,是电影艺术的源泉;纪实主义认为电影对现实的完整复现、保全客观事物的初始真实才符合电影的审美本性。在创作实践中,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正是在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矛盾中形成一种张力,于动态平衡中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在电影艺术界,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进行抗日新闻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拍摄。在战时体制下,大后方抗战电影呈现出鲜明的纪实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就美学的观念,重点论及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电影艺术和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影评间的辩证关系。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电影观众的审美意向和美感享受的现实状况,从中论证电影评论对电影艺术和电影观众 在美学意义上的双重益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世界电影理论与美学思潮的不断演进,中国电影开始从纯粹的娱乐主义与商业观念走向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吸收、融合。受过系统电影理论教育的创作者们开始用镜头语言思考和关注整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冷静地记录时代风貌与民生现实,揭露社会黑暗与政治腐败,关注底层社会与生命境遇,从而在抗日战争等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场写实主义与民族主义兼具的电影美学运动,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佳作,对中国和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起,暴力美学开始频繁地出现于一些电影作品中,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手法,本文从其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产生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位大师的风格以及其对观众产生的审美心理等几个方面对于这个新事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是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电影改编教学,应该从改编的基本观念、主要步骤、具体方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电影改编理论及技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大量的改编实践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创作技能.  相似文献   

8.
"暴力美学"是由"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相结合、经由纯粹趣味的追求演变成的一种电影风格和形式体系。作为一种美学主张,暴力美学消解了观众对暴力的恐惧,提供给观众特殊的形式感,承载着伦理与教化,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东西方暴力电影在场景铺排、艺术展示和表现方式上风格迥异的美学表达,通过对东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运用进行比较,审视并深度挖掘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9.
北野武(KitanoTakeshi),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电影导演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善于按照自己独特的想法,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技巧,反映人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在笑声和泪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导演的创作理念、边缘人物内心的刻画、暴力美学色彩的拍摄手法、电影配乐、独特的电影镜头语言等方面对北野武的执导风格作一阐述,从而表达出笔者所理解的北野武电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是世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义中处处渗透着美学的意味,并体现于当今的影视创作中。本文就基督教美学及在影视创作中的表现所作的阐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美学课题,其实践性就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上。电影离不开文学,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二者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文学创作和电影改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业化是电影自身的特性,注重题材的选择,强化观赏效果,制造"题材"卖点,倾向于故事情节叙述,都是电影商业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电影的核心意义是表达出导演对于审美的直接观念,但笔者认为,导演所营造的乌托邦世界其实也就是某一人群心中某一空间的整体投影。因此电影文学既是导演的美学表达,也是观众的美学对应。文章本着研究世界电影文学的最宏观目的,通过比对中外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差异和中外电影审美观,分别描绘了中外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望文章内容可为读者起到一些文学剖析层面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犁小说创作理论中自然观的核心是与“真”这一范畴相联系的。孙犁小说创作继承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 ,开拓了多样的审美空间 ;打破了传统小说“无巧不成书”的观念 ;强调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孙犁创作的自然观对当今作者严肃认真对待创作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未名社成员之一,李霁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但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就小说创作来看,主要表现了生的隔膜与爱的隐痛;就散文创作而言,抒发的是真诚与质朴的思想情怀。其创作题材虽有些狭窄,但却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深与细”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文艺批评的基本前提是创作的存在,而创作的实践发展又必须基于和仰赖于批评理论从美学高度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只有理论批评深化了的认识渗透于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冲动中,才能在提高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中总结文艺实践,进而波及文艺创作向深层发展,这便是近年来文艺界对文艺批评理论哲学概括的总体看法.然而,对文艺批评理论自身范畴的讨论,则众说纷纭,难趋一致.笔者认为在研究和综述近年来文艺批评理论争鸣中,对文艺批评理论发展的特征加以论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除写作大量历史学、古文字学著述外,其文学创作及著述也相当丰富,其中自传的写作是最主要的方面。郭沫若自传的最大特点是在落笔时就力图从个人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脉搏跳动。除自传外,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著述亦值得关注。由1935年到1936年多篇历史小说结集的《豕蹄》成为他该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而伴随着《豕蹄》的创作,郭沫若也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关于典型的理论。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脱却了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中去机械搬运理论主张的方式,贯注着个人深入独到的思考,成为他后来形成系统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和关于悲剧的美学理论的前奏。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是在影像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影像内容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电影、提高人文素养,还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使用影像方式来表达和创作。课程内容包括优秀电影欣赏、微视频创作和校园微电影创作,主要以拓展课的形式开展,围绕“快乐看电影、开心聊电影、趣味演电影、大胆拍电影”四大主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进行实施,形成了以“电影欣赏——电影主题活动——动手拍电影”为主线的电影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9.
历史题材的电影,观赏价值多取决于对历史的理解,这部电影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的展现了中国1942年国难当头,各个阶层角色的生命面貌、立场和态度,多线索的叙事,使我们对于这段一直以来无法正视的历史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这段历史让我们去思考民族性,思考我们精神世界中所缺乏的要素。通过对中华民族一次苦难的温习,拯救后人对那些死难同胞本该予以的纪念和救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遵循审美反映理论,以文本为基础,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由三个方面来阐述《杀手》中的人物形象,即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的艺术真实性刻画和人物的个性化描写。通过分析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达到彰显海明威在"冰山理论"指导下独具匠心的人物创作及由此产生的经久不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