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是从他对宗教批判开始,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过程中完成的。超越的表现是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维度展开对宗教的批判,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论述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指出了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这就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单纯从思想理论纬度批判宗教的虚幻性和消极性。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过程给我们今天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 青年时期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经历了许多关节点。大学时代的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非常喜爱希腊晚期哲学,于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年初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写出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博士论文。马克思在论文中论证自由,批判宗教,所持的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在大学里从事哲学教学。然而,当时德国的社会情况急剧地恶化,费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上台之后,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和对青年黑格尔派等进步力量的迫害。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对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色.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主要针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普鲁东等进行了批判,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根源,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等.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先兆的独特地位。从该文本所包含的人的解放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可见一斑。基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吸收和超越,马克思首先将人摆脱宗教观念束缚而意识到自身独立性,进而产生解放的需要及能力,归结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尔后,他详尽剖析了人的解放的现状,即现实生活与理论生活的“时代错乱”,并在上述过程中驳斥了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法学派的相关探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青年黑格尔派划分为“理论实践派”、“政治实践派”,通过对这两者无法解决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之间张力的批判,寻求突破人的解放之限度的方式。最后,马克思诉诸德国市民社会各领域的分析,将哲学革命与政治实践的正确结合,落脚于哲学和无产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完成了对魏特林主义及“哲学共产主义”的实质性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这是马克思在早期活动中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革命行动。弄清马克思如何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和斗争,这对于深入了解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从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维度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解构,科学地阐释了他的宗教批判思想。今天,我们以当代视域来探究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在宗教生活领域还是在世俗生活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博士论文》创作时期是其批判宗教的重要阶段,这可以通过研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研究、马克思早年履历以及马克思自身早期文本来确证。《博士论文》通过提出原子偏斜创世说,分别将构成物体的质料的原子和原子的排斥确立为原子偏斜创世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将上帝逐离创世现场,有力驳斥了基督教上帝创世教义、解决了世界起源问题,既初步实现了宗教批判,又确立了《博士论文》唯物的哲学立场,为唯物史观的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影响颇为深刻,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其思想构成是复杂的,与青年黑格尔派既有联系但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又很黑格尔化,但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随着马克思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自身强烈的现实使命感,其哲学观也在发生着变化。马克思早期对宗教问题和人类解放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从犹太人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到整个人类解放,从宗教本质的阐述到宗教社会根源的剖析,从宗教的世俗基础、政治解放与真正人类解放问题的探讨等,都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青年马克思对待宗教问题的研究视域逐步经历了伦理性、自我意识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几个阶段的视角转变,最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殿堂。文章将就青年马克思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试图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宗教批判的逻辑梳理”以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准确所指”这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高度肯定了"自我意识哲学"。然而,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纯粹的哲学思辨,马克思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方向在于通过理论批判实现现实变革,并提出了"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而言,青年黑格尔派是重要的理论参照与批判对象,该阵营内部有以法哲学为核心的思想谱系,他的早期理论活动曾深入参与其中。通过对鲍威尔自由意识哲学在国家法律问题中的实际运用,马克思认识到资本原则消弭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一致性,法的普遍性面临必然性分裂。马克思通过对赫斯货币异化理论的引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类哲学的借鉴、施蒂纳"唯一者"精神哲学的批判,逐步建立了唯物史观法哲学:一方面脱离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体系,另一方面完成对法律主客观原则的全新理解——统治阶级的意志与物质生活的生产及交往方式,奠定了以普遍"自由人的联合体"为旨归的政治哲学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完成了1845年8月—11月间他们合著的第一部论著《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也完成了他们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们自己发现的新世界观—唯物史观,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因而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包含世界观和道德观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对宗教的批判实质上既包含着对其世界观的批判,也包含着对其道德观的批判.普列汉诺夫从对俄罗斯宗教探寻中的道德观批判出发,把对当时寻神论、造神论道德观的否定、对唯物主义宗教道德观内涵的揭示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高扬有效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俄罗斯伦理思想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其早期宗教批判中,在把国家看作是人的“类”本质体现的前提下,认为国家的政治解放虽然把宗教放逐到世俗生活中,但并没有使宗教信徒获得解放和自由.随着从生产与实践出发重释国家和人的本质,对宗教的批判也从对影响宗教的世俗政治力量延伸到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6.
赵华灵 《天中学刊》2009,24(6):21-23
对现代性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思想和革命事业的立足点,马克思在其早期作品<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在探讨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中最早触及现代性,通过批判市民社会的人权及私有制批判现代性的利己主义和制度特征.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始终以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为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17.
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对于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非常重要、但却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的学派,青年黑格尔派是不是一个政党,就是青年黑格尔派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政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青年黑格尔派只应算作是一个学派,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视野中意识形态的出场、在场及其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而出场,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观念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精神与历史的关系,阐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同时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某一阶级或阶层为关于自身利益或自身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和思想合理性进行辩护的观念或理论体系,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一面,但其虚假性也是每一个统治阶级所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的完结归根结底是,由于阶级利益渐趋一致,统治阶级及其思想霸权对民众的压抑作用丧失,意识形态虚假性随之消亡,进而意识形态也便丧失了它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宣布福音书起源于原始基督徒团体的无意识的创作,宗教是现实的人类的创造物。倒以“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从而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引发了黑格尔派的解体,同时催生出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运动。  相似文献   

20.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而“感性对象性原则”则是费尔巴哈批判思辨哲学的立足点。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是转化为逻辑学的神学,是思辨神学的理性支柱,是在思辨精神的领域内对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扬弃。尽管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由于缺少“历史”和“活动”的维度,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恩辨哲学,但“感性对象性原则”本身的提出却已经使得费尔巴哈站在新哲学世界的入口处,并达到了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在这一历史环节上,哲学的进步只能表现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这里出现的乃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批判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