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勃朗特姐妹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二姐艾米莉·勃朗特堪称是三姐妹之中最才华横溢的一位,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获得了全世界读者及评论家的极高赞誉。小说集动人心魄的畸恋与残酷冷漠的复仇于一体,用诗意的文字和狂野的激情演绎出了一部融合了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生态主义、存在主义、超自然元素等诸多要素的旷世奇书,勾勒出一幅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革的全景图。本文主要聚焦于小说中所折射出的法律现象,探析当时的不动产抵押制度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情况,并且给这部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责任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民事、行政分散立法格局有相互矛盾之处,对责任性质的界定也并不十分明晰,尤其是对登记行为性质本身的规定,致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较多争议。文章从登记错误的立法阐释和性质厘定的逻辑展开,评析当前主要理论争端,吸收"混合责任说"的主要内容,提出完善统一立法、明确登记行为的私法性质等建议,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不动产登记以属地登记为基本原则,意味着不动产登记实行属地管辖;不动产的登记机构是其所在地域的登记机构,而不是所在地点的登记机构;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为唯一的登记机构。其法理依据是不动产登记的功能定位要求、不动产的本质属性、不动产登记的技术。不动产登记制度设立的具体规则包括:不动产登记机关按地域设立;不动产登记实行属地管辖,无级别管辖;不动产登记簿实行物的编成主义。我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体现了不动产属地登记原则,但相关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不动产抵押合同效力规则分为效力评价与效力内容规则,后者在《民法典》中仍未得以明确规定,致使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法效果认定,尤其是抵押人的责任承担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学理上,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亦因存在债权性担保合同、无名合同与赠与合同的不同解释路径而具有不同的效力内容。不动产抵押合同效力内容规则类推适用赠与合同情形下,未登记抵押人违约责任的承担并不必然,须满足一定的要式性要求。抵押人就未进行不动产抵押合同登记而承担违约责任时,其责任形式为继续履行登记义务与损失赔偿,二者不具有顺位性,债权人损失为债务人未履行债务,赔偿范围以不动产抵押合同约定担保债权范围与抵押责任财产范围为限,抵押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存在过错为前提,抵押人与债务人之间为连带责任关系。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突破了我国传统民法理论对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的限制。本文对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立法依据、适用条件、法律效力并对该制度的不足与完善等问题做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典》未规定不动产物权期待权,其性质及效力处于尚不明确的状态,因此司法实践中二者的权益对抗处于相持不下的境地。虽然《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和第29条中规定了不动产买受人对抗强制执行的效力,但仅凭借该程序法律规定无法彻底解决冲突问题。因此,应首先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不动产物权期待权之性质,将其确定为一种类似物权的权利;其次确定其效力应低于所有权却又高于抵押权等其他物权。实体法应赋予不动产物权期待权真正的力量,使其足以对抗抵押权人的强制执行,从而保障买受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开始实施后,不动产登记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存在登记风险.不动产登记中存在的风险,产生了对公证的潜在需求.公证是防范不动产登记风险的最佳选择,而公证契入不动产登记必须做好公证宣传工作,利用授权立法契机,确保公证质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今中外关于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的历史及内容分析,通过对物权公示的对象及功能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物权法草案》第九条规定不符合我国国情,应当修改为:“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可以以登记、交付不动产、交付不动产证书以及公证等可以证明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事实的方式为之;但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样的立法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也符合民法中当事人意思自由的基本理论,还足以保护善意第三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我国不动产管理行业发展面临的专业技能需求,分析了广州大学《不动产管理》课程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不动产管理》课程实践的具体做法和相关经验教训,为深入开展《不动产管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培养学生的不动产管理实践技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浮动抵押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抵押制度,体现了抵押从保全性到融资性的转变。我国在《物权法》颁布之后,动产浮动抵押制度引来了学界的诸多非议,主要在于主体过宽、客体过窄、制度不完善、缺乏接管人制度等。笔者则针对这些非难,通过着重分析《物权法》第181条,利用法解释学的方法,主要从我国动产浮动抵押设立的主体,抵押财产的范围,浮动抵押的确定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的立法及其实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各个方面都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书籍大量传入韩国,韩国的古代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学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的《西游记》以其神奇瑰丽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古代韩国备受重视和欢迎,很多韩国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它的影响。笔者以《九云梦》和《洪吉童传》为例,通过对比它们与《西游记》的相似之处,从中窥探《西游记》对韩国古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讲述的了一个善良人性的故事:童养媳王葡萄将被错判为恶霸地主的公公从死刑场上背回,并将他藏匿于红薯窖中长达数十年,历尽艰难困苦精心赡养老人直至他寿终正寝.其中,整部小说的三分之一情节都在描述葡萄的公爹孙二大被错判为恶霸地主继而被执行枪决的情节.这一情节也正是本文集中讨论的主要内容,这一情节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整部小说的破题,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对屈宋作品及汉代拟骚之作的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指出《九辩》既不是宋玉闵师或悼屈之作,更不是宋玉自抒愤懑之作,而当是屈原自述和抒愤之作。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紧扣“迷人”,以读为本,层层深入,读中悟情,教活全文。能够关注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内心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合作交流意识、探索意识”,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了“新、实、活、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指出未确立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机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物权法》(草案) 第十条、第二十六条,建立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确立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势在必行.本文认为,根据《担保法》、《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办法》以及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证法》,确立公证机关为我国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具有充足的法理基础,特别是我国公证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的性质,比其他动产抵押登记机关更有利于解决现行动产抵押登记制度行政色彩浓厚的弊端,而且公证机关遍布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电子公证、网络管理的改造,确立其为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具有系统改造的成本较低、减少重复建设等优越性.如果《物权法》与《公证法》能形成交集,确立公证机关为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则中国的动产抵押登记制度得以进一步的完善,中国的公证事业也将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我国立法所一贯坚持的房地一并抵押原则既没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又没有令人信服的立法理由,而且还会危及相关权利人的正当权益。较之于其他抵押原则,房地分别抵押原则能够切实保障《物权法》的"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这一立法目的的实现,应当成为我国立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宋玉的《九辩》与屈原的《九歌》虽都是以骚体形式委婉巧妙地抒发伤己不遇之情怀,然而两者在抒情方式、思想内容、体裁等方面有不同。在抒情方式上,二者与古乐的结合程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亦有别;在思想内容上,虽同为伤己之曲,《九歌》的自荐意味更浓厚;在体裁上,《九歌》是典型的骚体,《九辩》则更趋于向赋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宪》是抗战时期民盟创办的一份重要刊物,宣传宪政是其重要宗旨。《民宪》的宪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宪政的内涵、宪政的重要性、人民与宪政的关系、党派关系、宪法的制定等。《民宪》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第二次宪政运动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19.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20.
民国元年的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议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又是涉及改朝换代脱胎换骨的大事,遂举国关注。其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中立骑墙者亦有之。辛亥议和期间《大公报》所刊载的诸多社会舆论有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希望南北政府竭力避免战祸再起,期待和议早日达成。以《大公报》为中心文本考察和议期间的社会舆论,不仅能够从所选文本对于南北议和的报道与评论中了解该报刊论者群体的政治立场及态度,也能够窥见民国肇始而专制未破之时变幻多端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