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愈益重要。目前专业教育的疲软之处在于高素质理论研究者数量不足、优秀传承人培养力度不够,但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严重匮乏才是造成当前人才培养困境的主因。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新人来支持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2.
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推进高校办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意义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既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可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群,也可在民间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可指导学生完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学年和毕业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利用文学社团、文化艺术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加强保护。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剧团、文博等单位相比,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就是将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因此,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等教学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丰富的民族文化教学资源。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将之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既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达成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张薇 《地理教育》2015,(Z2):135-136
一、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必要性
  (1)宣传和保护非遗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活的文化见证,是一部活的人文历史,更是一笔无以言语的精神财富。学校教育面向青少年,面向祖国的未来。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非遗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适当添加非遗内容,能够扩大其受众面积,起到良好的宣传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丰富幼儿教育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的路径包括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传承意识;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包括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节日活动,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使现代人的生活拥有两个方面的世界:—个是真实的世界,另—个是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互联网的盛行又催生了新语体——网络语言。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回避这个普遍存在于学校师生中的“流行语”,无疑是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的文化之根,是根植于地理环境中具有区域性和生活化特点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价值、目标、问题、方法四个维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理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青少年教育领域,加深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林丽洪 《新教师》2022,(9):40-4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体现了创造力和生命力,承载着地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想象力和精神价值。传承并弘扬“非遗”,是学校课程当仁不让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非遗”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福州“高楼米线”作为福建省省级“非遗”,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学校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研究,将高楼米线引进校园,  相似文献   

1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乡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要围绕已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要抓好资料、人才、科研三个环节。总之,要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优势,把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好、做扎实。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共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五育并举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需要,同时还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分析劳动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逻辑理路以及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和高职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本质,将其内蕴的鉴赏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在人才培养及实践育人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自觉贯彻新时代中文人才培养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规范中性、普遍和强制的特点使其能有一体遵循的效力。出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制定国内法规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我国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姚晓清 《学苑教育》2023,(33):58-6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智慧,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拓展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渠道。基于此,文章以小学美术课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价值,进而具体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变,社会需求亦在变。传统的以工具性、人文性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于技术性、专业性人才普遍需求的现状。高职基础科目语文生存愈亦艰难,于夹缝中求生存。知其源,方能解其根,针对已有的现实性问题,文章将从探究高职语文教育陷困境之原因、脱困境之对策入手,寻求高职语文教育立存的根本,突出高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常熟花边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技艺水平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改革开放初期,常熟花边发展迅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当年,在常熟农村,妇女们忙完农活便聚集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绣花边,曾经是常熟农村常见一景。妇女通过绣制花边贴补家庭收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的重要场所.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渗透其中.地理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多方面的意义,其实现的途径是充实"非遗"知识,捕捉结合点,恰当选编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社区内推广,可极大地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社区文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选拔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