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并不理想,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重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互联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四大参与主体、四大功能模块"的系统构建,有助于拓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传播渠道,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同时,该模式也有助于评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效途径.大连交通大学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铁路跨越式发展为契机,不断开拓和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法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致力于科技带动创新的理念,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组建方式为模式基础,以发挥特色区域优势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优化产学研投资环境和创新体制保障建设,以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以法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鉴,我国应从加强内部创新型体制建设和外部保障体系构建入手,即:健全法规,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转变观念,培育协同创新文化;强化政策,推进企业主体战略;深化改革,加强政府引导调配;加强协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锐意进取,培养战略合作能力。以此达到强化创新理念、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体中创业创新人才需求理论的阐释,探讨福建自贸区建设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而发现高校在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配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政产学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技术之基,技术是产业之源,而高校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发祥地,是产学研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继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建立战略协同机制、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建立利益协同机制、建立管理协同机制、构建专利协作模式和建立网络协同模式等六个方面对高校产学研协同机制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术论文和专利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然偏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制度突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主体利益、外部支持、辅助组织三个层面,建议加强辅助性支持组织建设,成立专业性经纪组织,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阐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内涵,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产学研创新模式,对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公益公产属性、信息不对称、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给产学研协同创新带来诸多障碍。 基于专利信息对创新过程的支撑作用,按照协同创新的目标规划、组织建立、研发运行和成果转化四个流程构建专利信息服务体系,能够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资源配置和协作机制,确保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专利信息务体系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都存在着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健全政企协同策略,引领企业成果转化反哺社会;加强校地协同策略,助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深化校企协同策略,探索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新模式。政校企协同推进成果转化,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快车道",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重要思想,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扶持. 高校通过学科建设、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式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本溪地方经济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中,需要地方高校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学科建设、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产学研紧密融合、协同创新,塑造创新驱动力、建设符合本溪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提供服务地方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工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及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科技园运行中的支持方式和组织模式应有所不同。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依据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特点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应技术创新和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运作模式,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易高峰 《江苏高教》2015,(1):111-113
地方普通院校产学研合作面临四大困境: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不浓;学科特色凝练不够、与产业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的定位不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缺乏。走出这四大困境的出路是:以"创新创业"文化引领产学研活动,以"土、特、用"的理念建设本土性、特色化、应用性学科,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团队、平台"三位一体"化,形成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导致科研资金分配不公平、科研创新能力弱化、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因此,高校科研要"去行政化",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健全高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拓宽高校科技研发的基础条件和平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做法对广西的启示主要包括:省部级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加强多元化资金投入;高校、院所、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多出创新成果;多级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科技活动周的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实现自身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应用性研究动力不足,高校部分科技成果与市场和企业需求脱节、中试环节薄弱以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介乏力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从新制度经济学视域出发,应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个人收益率和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区域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集聚地,在助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应建立“校-园”协同创新体系,明确协同创新主体的职责,厘清共同目标,深化完善联动机制,充分释放主体活力并实现资源和要素共享、能力与优势互补,系统推动主体优势资源的联通互动,进而持续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出台,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意识明显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内外部环境显著改善。但目前产学研合作还存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有效为高校科研人员"松绑"、企业如何切实增强创新主体地位等问题。对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成产学研工作调研组,深入高校及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对调查结果、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高校成果管理奖励机制、政府资源配置、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行业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立足行业,服务地方,通过运用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公共服务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可以有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的代表,在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实际过程中,探究校企合作的机制,以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找准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定位,以期让相关部门意识到应加大高校与行业及政府部门的共建力度,加快合作平台载体建设及制度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展示、探索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中国高校科技》杂志社决定,开展"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征文主题(1)高校校长、科研院院长、产业负责人及一线的科研管理人员以不同角度,围绕"开放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围绕高校科技工作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阐述个人观点的基础上撰写论文。(2)征文选题方向:开放融合助推高校特色发展;发挥高校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校  相似文献   

20.
从科教资源、产业升级需求、产业条件、前期转化案例和平台区位优势等方面对淮北市创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可行性开展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重视核心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关;实施科技创业专项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移的国际创新合作;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深化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