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停"得有"层",提升技能学练水平案例:相同教学环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根据个别学生学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分组:A组出手角度问题,B组最后用力的问题,其他学生原组继续练习。教师根据问题组分层"叫停"纠错,提升学生技能学练水平。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技术动作的问题,将学生再次分组,分层"叫停"纠错,针对性和目标性清晰明确,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学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校体育》2020,(1):66-67
<正>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叫停"的方式来组织、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可是,不恰当的"叫停"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阻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正确把握"叫停"的时机,"叫"在关键之时,"停"在恰当之处,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一、技术重点教学,即时"叫停",避免错误动作固化体育课堂教学中,初期掌握动作过程时,如果技术重点出现错误而不及时纠正,那么就会形成错误动作概念,一旦固化,以后就很难纠正。  相似文献   

3.
<正>"叫停"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暂时停止学生学练的教学行为。"叫停"后及时进行指导、教育、展评、总结、警示等,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一、德育渗透"叫停"体育除了育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注重育人。当教学中教师发现德育的良机,要抓住时机"叫停",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引起学生共鸣。如:比赛中,没有遵守比赛规则和要求而取胜,教师"叫停",指出违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课堂中的"叫停"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中断学生学练活动的一种教学行为。在学生的动态表现中,如果教师能捕捉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叫停",并实施具体有效的措施,对提升课堂效率、避免意外伤害事故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方法"的关联性策略方法的关联性可以体现在单一的身体练习、动作的组合练习与运用上,即单一的身体练习是动作组合练习的基础,运用是二者的综合体现,三者在教"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了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学练内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练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8,(3):60-61
"圆弧"是几何图形,在体育场地上主要有圆形、半圆形、弧形等。把它合理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集中学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正>一、从武术价值出发,多一点文化突出武术学习的价值。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教师抓住技术核心,通过动作学习的"五部曲"、组合练习及展示比赛,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贯穿课堂始终。课中反复强调精、气、神在每一个动作中的表现,突出"一言一行,一招一式"皆习惯的项目特点,在自我探究提升、小组合作学练和团队展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与用的能力。在学练技术的同时,通过武术发  相似文献   

8.
朱杭锋 《体育教学》2013,33(7):30-32
体育课堂中出现了"课课练"等看似热闹有序的场景,但学生更多的只是按部就班机械性地练习着。为何简单的技术动作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却是那么的艰难,教师不断地言传身教学生练习的满头大汗就是学不会,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实现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的时代要求,是我们大家所关注的。如何避免"技能教学蜻蜓点水,学而不会"的现象,让课堂更富有内涵及智慧的生成,实现课堂师生真正的互动和智慧的交流,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
合作学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指导参与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形成学练小组 ,利用教材的互动因素 ,为了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相互在行动上配合进行学练的过程。这一学练过程是通过学生相互评议、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增加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培养其自主性、独立性 ,发挥其创造精神 ,并在合作过程中体会成功感 ,促进师生、学生的人际关系合谐发展。一、合作学练的教学流程设计首先 ,从动作形成规律上看 ,动作形成过程分为 :分化阶段、泛化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和运用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经常担心自己引导过多,有牵着学生走之嫌;也有的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开放性,导致出现很多新弊端。对此,如何避免以上矛盾,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时机"。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教师如何观察学生的练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体育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中,学生都处于学练状态,既有对新技能的学习,也有对已学技能的巩固与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处处关注、时时留意学生的学练情况,以便及时总结。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观察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2023,(4):84-88
<正>研讨背景:体育课堂教学中,“跳”通常是指以腿部发力为主,使身体具有一定腾空的动作。跳,这一简单动作,受人体协调性、爆发力、平衡感、柔韧性等多方面素质的影响。本期研讨旨在通过对“跳”的学练路径与策略的讨论,进一步明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跳的意义和目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心和坚韧精神。因此,在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和素质。  相似文献   

13.
《体育师友》2015,(4):63-64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教师、场地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动作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动作。对于错误动作的及时纠正,不仅有利于学生规范动作,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因错误动作带来的伤害。从体育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在纠错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哪些原则,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纠错时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为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纠错"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互动过程,学生在动作技能习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避免错误动作影响学生正确技能的掌握,教师应认真分析、寻找学生的错误动作形成的原因,灵活地采用有效策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从而引领他们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更上一层楼",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巧设"纠错提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校体育》2020,(7):62-63
<正>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的首要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被学生直接感知的存在。这时教师应该针对知识点,有足够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点([1])"教学方法"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如何将"知识点"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可以从直观教学、语言提示、场地变化、器材辅助四个方面有效运用"教学方法"。一、运用直观教学:感知动作,建立正确表象直观教学是将动作中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困惑于技能教学的单调,不易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教师虽然精心设计了技能教学的流程,分解了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但是学生仍心不在焉,学习效果不尽人意。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呢?实践证明:学生在轻松、受到鼓励、开心快乐的情境下学习收获最大。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巧妙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中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体育技能,建构和谐的体育课堂,这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体路径,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正>学校教育必须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着力提升学生体能。而学校体育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能,需做到以下"四结合"。一、技能练习与体能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大任务,而掌握运动技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基础,因此,发展学生体能与掌握运动技能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完成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磨练学生意志的任务。如,学习篮球投篮动作时,如果教师只  相似文献   

19.
辅助练习是帮助学生学练和尽快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教学中合理安排各种辅助练习,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练热情增强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盲目地安排辅助练习,则会影响正确技术动作的掌握,加重学生学练的心理负担,制造课堂紧张气氛,诱发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辅助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辅助练习原则的掌握。 每一项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都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辅助练习加以逐渐引导,促使技术动作的逐  相似文献   

20.
<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以设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或引导学生学练,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但有些设问仅仅作为互动,如,"同学们,有信心吗?""这位同学的动作漂亮吗?"等,这对于有效引导学练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缺乏效果。一、挖掘设问内涵,把握设问本质在研讨中,部分参与研讨的教师对"何为有效设问、有效设问具有哪些特征和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设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