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研究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总体幸福感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及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极强的负相关,值为-0.635;研究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总体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其总体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及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极强的负相关,值为-0.635;研究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总体幸福感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其总体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都带来了一些冲击和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对其学习和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综合幸福感量表对内蒙古地区10所高校2 780名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考察,对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专业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恋爱状况及就读院校类型等多种因素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处于"有些幸福-非常幸福"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75.3%,而"有些痛苦-非常痛苦"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9.0%。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年级、恋爱状态及院校类型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汉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蒙古族;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界关于"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的观点,提示理论界今后应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上。研究结果还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以幸福感教育为切入点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80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2)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3)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4)社会支持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大连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总体幸福感和焦虑、抑郁的调查入手,采用了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两类学生群体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即高职生自我和谐低于普通大学生,高职生总体幸福感低于普通大学生,高职生焦虑和抑郁高于普通大学生,这说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几项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希望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实践中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理论阐释等方法,梳理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指出家庭状况、社会支持、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等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主张建立发展性为主,弥补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塑造健康人格品质,同时创新工作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增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以期形成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估、干预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12345”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高职生的心理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始终困扰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多年从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总结提出高职院校"1234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回归分析建立中介模型方式探讨高职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对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六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五个维度回归明显,且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情感控制起完全中介作用.为此,应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自尊、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提高高职学生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生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幸福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休闲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中的"教育层面""松弛层面"、"社交层面"、"心理层面"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但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并不重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的问题,希望能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秀艳 《文教资料》2014,(3):161-163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状况,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31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状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应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3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2 059人,研究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两两正相关性;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所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高自尊将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变化也相适应有所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也随着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而受到了重视,只有勇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办法,才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得到解决"问题"的导向与效果,从而建立起全新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调查高职院校学业不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文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600名高职院校学业不良学生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教育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困扰逐年增加,这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弊端。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简要概括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背景下,面对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发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方法:通过外部体系构建,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与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构建;通过内部体系构建以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诞生的新媒体,因其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征,正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求知与交流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宣传模式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应当基于新媒体的特征,探索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策略途径,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教师是依法治教的坚实力量和保障,开展依法治教有助于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通过对依法治教内涵的阐述,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建议。建立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和民主监管制度,为高职院校教师在经济收入增长机制、职称级别晋升等方面提供公正的平台,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教育执法队伍素质。在依法治教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