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邯郸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以邯郸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邯郸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为实现邯郸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方超 《科教导刊》2019,(10):148-149
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填补资源配置洼地的良方,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更是缓解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台州模式",论述了"台州模式"的特色举措,并提出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思路,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TVP-SV-VAR模型从农村金融环境、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三个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根据所得结果,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村人民生活富裕,还可以间接创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型农村体系。从实证结果来看,无论是时点差异还是期限差异,三个层面所合成指数在样本期内具有显著正向响应,其中对农村金融环境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生活则以短期效应为主。故数字普惠金融不仅需要短期内普及农村,更需要以长期性的金融战略以及基础性制度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检验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有推动作用,且分维度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贡献度较大;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是非线性且存在异质性,中、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抑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而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则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降低。因此,应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村教育投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据此,采用2011—2020年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三高、三态、三风、两治、三维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上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均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但是效应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该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2月22日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供需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普惠金融在我国被高度重视。为了推动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应从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加强小微金融机构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8.
发展乡村民宿是有效提高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农村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乡村民宿的内涵、影响乡村民宿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厘清乡村民宿内涵、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激活乡村产业内生动力,加快缩小城乡地区差异,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支持意义。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乡村金融体系薄弱、地区差异客观存在、金融监控风险偏高、缺乏人才技术支持、村民金融素养不足等问题,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金融科技应用、构筑法治监管防线、引进金融专业人才、普及金融常识教育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消费升级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当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欠缺体系性与协调性,指导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的理论相对滞后,被动监管俘获现象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文章认为,解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衍生的新问题,需要从法律监管体系的健全完善、法律监管理论的更新、监管方式的科技转型等层面重点发力,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金融供需总量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最突出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能够有效化解农村金融供需难题。应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供给机制;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水平。通过完善供需机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2.
乡村欲振兴,教育必振兴。乡村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乡村学前教育是乡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幼儿教师是发展乡村学前教育的有力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普惠性民办园教师是乡村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川中丘陵地区Z市Y区乡村普惠性民办园教师为例,分析该区乡村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师资存在的问题,从教师队伍质量、专业能力以及生存状况三个方面对乡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乡村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相比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让金融服务渗透进农村地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农户没有固定收入、缺乏抵押品等不利因素,让其也享受到金融资源。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薄弱、农村征信系统不完善、金融监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沿着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优化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监管等路径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金融是加快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流砥柱,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湘鄂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体,是国家中部崛起的“中三角”,三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鄂湘赣三省的金融服务覆盖情况、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及金融素养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三省普遍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偏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保险服务、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功能、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宣传及普及等方面的相关建议,为金融支持长江中游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从根本上突破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成为国家政策层面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支持各种农村资金联合模式的探索实践.在这一契机下,内蒙古进一...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乡村是关键.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解决各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持续推动并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重要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之中离不开金融支持,这一发展战...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路径必须要以产业振兴为关键、生态建设为保障、文化振兴为基础、人才建设为支撑,要始终突出“乡村特色”和“乡村气派”,注重“乡土经济”“乡村生态”“乡土文化”“乡土人才”等方面,着力找准各领域堵点,努力实现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全面振兴格局,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相似文献   

18.
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维护农村居民的经济安全,保证其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概况,指出当前农村普惠金融还存在金融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有限、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形式也逐渐转移,乡村游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成为近郊游的首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乡村文化的缺失、乡村旅游体验度不够、乡村旅游缺乏合作性等。采用实证研究法,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理顺了振兴乡村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提出了为更好、更快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亦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根基所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和保障机制,给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教师待遇等政策支持,还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校长的领导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