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我第二次站在函馆山上,俯瞰那璀璨夺目、晔兮如华的夜景时,不由得从心底里深信:"梦想,真的会实现!"十四年前站在这里的我,还是一个硕士二年级的学生,那年10月我随学校文化交流团访问日本函馆大学。虽然只有短短六天,却是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日本、第一次在国外唱戏??这许许多多"第一次"很自然地累积成了一种难忘。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可能也会像大多数人那样将京都、东京、  相似文献   

2.
洱海行吟     
杨丽 《大理文化》2021,(2):76-78
第一次见到洱海,是在三十多年前,刚刚小学三年级的我跟着爸爸来到下关登上团山公园,当广阔的洱海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泓碧波万顷的水域映入我的眼帘,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被洱海深邃的蓝、纯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这是生长在大山深处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远的远方,第一次感受宽阔博大的含义.后来我来到洱海边工作、生活,对洱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3.
正自2018年2月中下旬以来,电视新闻中不断播出叙利亚政府军和"伊斯兰军""沙姆自由人组织""拉赫曼军团"等反政府武装在大马士革近郊的东古塔地区激战的报道。看着屏幕上那些从被炮火炸得千疮百孔的朱巴尔、伊尔宾等村镇,沿着政府军开辟的"安全通道"逃出的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的村民,我的心不由得随之一紧??古塔,中国人眼中的"杏花村"我第一次去古塔是1964年8月初到使馆的第三天,李参赞对我和司机说:"今天周末,陪我出去转转。"司机说:"我才来,不认识路。"李参赞指指我:"咱们有嘴怕什么。"  相似文献   

4.
<正>我在《读书》杂志发表《为启蒙正名——读萧萐父先生的〈吹沙三集〉》一文以后,邓晓芒惠赐了一篇极具理性力量、极富理论深度的批评文章——《启蒙的进化》(载《读书》2009年第5期),——作为对我的文章的回应。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开表明不赞成萧萐父先生的"早期启蒙说"和"历史接合  相似文献   

5.
异域之眼     
我是一个中国人,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却又是在东邻日本渡过的。所以,当我第一次踏上西方世界的领土,第一次领略到西方世界的人情、风俗、制度时,东西方化间所折射出的巨大化差异,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令我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6.
在我家的书房里,贴着一张我与爸爸签订的"君子协议",也就是我们父女的"约法三章",每天我俩都认真对照检查,互相监督.   先说说爸爸对我的三条要求.爸爸在学习上对我要求很严格,我有时做作业和考试不够细心,把一些不该答错的题答错了.记得有一次,就因为一个小数点点错,我被扣分,结果没有考到满分,这次,爸爸给我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学习努力,认真细致,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我暗下决心,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达到.……  相似文献   

7.
电脑情结     
上小学时第一次与电脑接触,我微微颤抖的手一碰到鼠标,就只见光标"嗖"地飞过了半个屏幕,弄得网吧里坐在我边上的人暗暗发笑.有什么嘛,谁没有第一次呀--不自卑,才能有进步!  相似文献   

8.
碧波之上     
正一当我第一次较为深刻地去思考自己的出生地,已经是在我离开故乡整整三年之后的事。接着又懵懵懂懂地过了很多年,我方才真正体悟到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那是因为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走近了洱海,并且似乎读懂了洱海。然而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想过,自己居然就出生在这个群峰耸立、大山如聚的滇西北高原。千百年来,在人们一贯窄逼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茫茫北极路     
北极距离我们是很遥远的。北极路茫茫。屈原说过一句话:“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第一次到北极,我进入北纬70度的北极区内,气候恶劣,天气似乎与我作对。我们的车子又不行,陶行夜宿,踏着雪地,眼看着北极荒凉的地方,天寒、地寒兼……心寒,我失望极了,再无法前进,我只好一望三回首,失败地回来。我总觉得,任何开始总是有第一次的,第一次我总算进入了北极区内,也经历过气候的袭击,听到北极熊的嚎声,亲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开始了第一次,我就计划第二次进入北纬别度。我希望能真正与爱斯基摩人…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到祥云县城是在16岁。那年的一个夏日,我口袋里揣着卖鸡毛得的二块六角钱,跟舅父一起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书。舅父是给当时正在读初中的表弟买中考辅导资料,我则准备买几本文学书,让自己也成为有书一族。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个以"城"命名的地方。现在回忆起来,对那次进城记忆最深刻的,居然不是突然展现在一个乡下少年面前的城市景观,也不是一个少年乡巴佬初入城市面对大街小巷熙攘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節過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學作學術訪 問。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帶着一片無知去蜻蜓點水。第二次是2001年,應印度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现代”的涵义是什么?或说我们今天探讨“现代”这个关键词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是提供一个视角,梳理自2007年中央第一次发布关于建设公共文化体系若干意见的文件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出于这个视角,我认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五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轨迹     
第一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不会写"大理"。那时候村里来了个小炉匠,他说他是大理的。他补锅、茶壶、铁桶。收钱,也收粮食。那是个什么都需要修补的年代,每家都能拿出几样破锅烂桶来。伴随着小炉匠的风箱、不断四溅的火星、小铁锤的锻打声,"大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第二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没有到过大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五年  相似文献   

14.
迟暮也青春     
正"准备好了吧,马上到你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翼上行走——一种在机翼上进行高空特技表演的运动。看着一架双机翼飞机在高空翱翔,我虽然嘴上回应工作人员说"好,好了",但是全身上下都在抗拒,始终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相似文献   

15.
<正>我独自坐在客厅的躺椅上。这时候,她进来了。我听到了她的喘息声,感觉她在我身后走来走去。仅仅过了五秒钟,我就不耐烦了,她怎么还没注意到我?"嘿!"我叫道。她停了下来。也许她正注视着我,想弄明白我的用意。"仙娜!"我第一次叫她的名字。她用鼻子轻轻碰了碰我,好像在说:"好吧,如果你想和我套近乎,那就轻轻拍拍我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也许和其他盲人与他们的导盲犬见面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我却感觉那画面是如此安宁而美好。其实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怀疑她是否可以依靠。然而,我却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闲暇的时候仙娜是多么需要我的爱抚。  相似文献   

16.
正两次去濑户,中间隔了整整十二年,然而,当那个跟在朋友后面亦步亦趋的我终于成为"导游"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的濑户看起来竟没有丝毫改变。第一次到名古屋教书时,我刚由学生变成教师九个月,既没有故人来访,更没有时不时寄来的螃蟹和甜瓜,每天除了应付那些90分钟的大课、满满当当一屋子昏昏欲睡的学生,就是在公寓附近的超市、百元店消磨时间,生活半径一天比一天小。其实,很多在异国他乡讨生活的人都有类似的  相似文献   

17.
"宣言"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晚清以降,中国文化策略的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价值上的合理迎拒和技术上的科学对置."三次文化宣言"于观念和实践上仍然以偏执步履踯躅于古今东西之间的中国文化困境下,承接近代以来文化策略推进的逻辑理路,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即作为文化策略"体"的价值取向的"为我"优先和发展本位与作为"用"的技术选择上"损益传统"和"折衷东西"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導論 "现代性"(modernity)一詞與"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義"(modernism)在各學科用之甚廣,不易界定。西方中古時代約六世紀峙,始出现"现代"(modernus)這一名詞,産生"现在的時間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識。现代意識必然與"古  相似文献   

19.
瓦片,在我眼中,乃是再普通不过的物质,以其为散文集名,窃以为了无诗意可言.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瓦片>,正欲放下,封面上那"一位学者的绝笔"和"废墟上的吟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读简介,方知本书即将付梓之时,42岁的作者江堤先生就因肝出血在绝途上瞬间即逝,留下了这部蕴藏久远的文物文化散文.一种莫名的冲动促使我买下此书.  相似文献   

20.
<正>8月2日,由武汉文物博物馆学会与武汉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展》在武汉博物馆展出,通过2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再现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光辉战斗的一生。展览结合邓小平人生足迹,按三个单元展开,分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904—1949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49—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