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就<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书对<论语>某些词语的歧解或误解作了分析和评议,并作出了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论语》中人性观要点是:人性由天性和习性构成,天性即人的自然性。习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先天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后天的习性是先天的本性在后天的习染下形成的,其差异是很大的。天性无善无恶,习性可善可恶,社会和教育要通过个体的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孔子已经基本理解了人性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孔子的人性观对现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生渴望参与国家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但在《论语》中却记载着不少孔子流露出归隐情绪的话语。在仔细研读《论语》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隐"与"见"的思想以及"隐"的原因,探讨了孔子的隐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揭示了孔子"隐"与"见"两种矛盾思想的统一以及孔子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起源,其中儒家文化思想在后世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社会占有统治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孔子的治国安邦思想被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并成为了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孔子的治国安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书中治国安邦思想的内容,许多在今天看来仍不乏有借鉴意义。与儒家文化相比,道家思想主要倡导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书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对今天人类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这两部著作的思想无疑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今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本人认为,这两部著作一部注重国家的治理,一部注重个人的修为。国家治理得当,有利于个人的生存,而个人修养高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起源,其中儒家文化思想在后世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社会占有统治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孔子的治国安邦思想被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并成为了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孔子的治国安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书中治国安邦思想的内容,许多在今天看来仍不乏有借鉴意义。与儒家文化相比,道家思想主要倡导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书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对今天人类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这两部著作的思想无疑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今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本人认为,这两部著作一部注重国家的治理,一部注重个人的修为。国家治理得当,有利于个人的生存,而个人修养高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论语》的文本特点,给后人随意解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用公理化的方法去诠释《论语》,则可以看出很多解释都是误读。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以“天理”取代“中庸”,以“忠君”取代“德政”,都是误读的典型。这就显示了公理化诠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诱发各种制约发展的因素。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道德经》博大精深,源运流长,作为前人留下的一座思想智能库,较早就从天人关系、修身、治国、道德、伦理等方面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人类面临日益深重的现代文明的危机之际,汲取和弘扬《道德经》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公理化诠释的目的,在于以公理化的基本形式,依靠定义、公理,按照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导出命题,从而为客观地诠释《论语》及孔子思想探索一条新的解读途径。这是《论语》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既需要对传统的《论语》研究有深切的反思,也需要清醒认识方法论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结合《道德经》中的水哲学,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这一人物形象,便可剖析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人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由此探讨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即: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以及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关于"水"之哲思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老子作为先秦百家的佼佼者,他所提出的以"清静无为"为主旨的道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老子一直强调寡欲、朴素等清淡的概念,但他的救世之心是非常急切的。这一点从《老子》一书中展现的理想的桃花源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的理想社会包括理想社会的形态、达到理想社会的措施、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一向被视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和经典之作,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之下,先后出现了很多译本。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新的视角,对其中三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翻译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5.
"其"字是汉语语法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虚词,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其"字的统计次数与实际次数之间稍有出入,用法上也存在词性模糊、释义不当的问题。杨先生的译文具有注解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自然的译注特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使我们对"其"字和《论语译注》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库技术,采用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元化翻译时期内《道德经》英译本的共时性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对"道"字的翻译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导致译文差异及误译产生的可能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道德经》以其符合宇宙规律,显示出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新的美学理论创造吸纳、包含中国美学的有益成分提供了可能,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道德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提出了时代之问和终极追问两大问题,分析了道与德的关系,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内在逻辑。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有""无"的对立统一是天道生发的根源,是推动天道演变的动力和规律。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人之道应合于天之道,抨击了种种违逆天之道的人世现实之道。最后指出《道德经》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唯物辩证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道亮色.在今天,《道德经》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对《道德经》原始文本的研读,提炼其蕴涵的养生、处事、修身、处世和治国之道,有利于将《道德经》德育思想同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进行结合,并为我国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辞职归隐家乡,隐居后开始进行田间劳作,并把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为了体验纯自然的生活,一度跑到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近年来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相似点的比较,两者隐居的时代背景、原因、精神境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不同点则研究得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