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2):193-193
象是用来表意的,而语言文字是用来显象的。象最能圆满地表意,而语言文学最能圆满地显象。意象和反讽若能在构思布局上和遣词造句方面狠下功夫,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2.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3.
余德兴 《语文知识》2003,(10):33-34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以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  相似文献   

4.
因语言和传统差异,外国戏剧汉译时通常存在文学精粹再现和舞台表演效果难以兼顾之问题,莎剧汉译亦然。以王宏印《哈姆雷特》译本民歌汉译为案例,对莎剧汉译中文学性和表演性兼顾问题的研究表明,译者采用了宽式对应原则,灵活处理了原文音步、节奏和韵式.主要关注了风格模仿、自然汉语吸收和语言的表现力。译文在总体格局上匀称、美观、自然,语义准确,个性化突出,与角色情绪和动作配合颇佳,俚俗味足、充满活力,具备了汉语民歌的部分美学特征和较强的表演性。因此.莎剧汉译读本的文学性和表演性统一虽有难度,仍具有相当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置换修辞手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丰富了莎剧的内容,生动了人物的语言,而且英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大致可以对等。通过对莎剧《仲夏夜之梦》中英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转换修饰位置,保留原修饰方法和转换修辞格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备受世人尊崇,不仅是因为其书法艺术带给人龙腾虎跃、溪流瀑奔的视觉享受,而且这一文学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召。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俯仰"之态来仰观俯察宇宙人生,来感受山水人生之乐和世事生死之悲。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从冰河、缎子及卡通片、爱尔兰花呢西服及橱窗、贝恩舅舅的公寓,到雷诺克邸宅及乡村小旅馆。小说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及其隐喻、象征意义.表现了“情感的消逝”这一主题,表达了当代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异化.凸显了从传统价值观到消费社会及工业文明下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这一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贝娄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对人类“消逝的情感”的惋惜,对未受工业文明和消费主义污染的前工业社会的伊甸园生活的缅怀和祭奠。对那些似水年华的追忆恰恰表明了贝娄是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8.
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拉斐尔.莱恩(Raphael Lyne)博士是英国新一代莎学专家,发表过《莎士比亚晚期作品》(Shakespeare’s Late Works,2007)及其它莎学研究著作。近年来他致力于运用认知科学理论解读莎士比亚作品,2011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修辞与认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台静农以其乡土小说创作蜚声文坛。与同时代其他小说家对待乡土态度的不同之处是,台静农在细致描摹乡村百姓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特征的过程中,没有简单止步于揭露与批判,更多是挖掘卑微生命身上的闪光之处,揭示了他们对痛苦的自觉意识,进而肯定了其对于自身命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对《花间集》中的"窗"意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花间集》中的"窗",从空间上来说可分为窗内与窗外。就时间而言,《花间集》中的"窗"又有白天黑夜之分。通过窗户看到的景物,会因为人们心情的多变,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简·爱》作者启用"EYRE"作为主人公之姓具有深层的动因,即"EYRE"的选用是"眼"(eye)与"火"(fire)两个意象在认知上的组合要求。主要依据是"眼"与"火"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存在高频、丰满的语言呈现形态,以及丰富的意象含量;这两个意象在认知驱动下可组合产生四种意象结构,分别为:契合型结构、并置型结构、浮现型结构和致使型结构;这四种不同的意象结构可创构层级性的情感空间。此深层动因的挖掘对于探讨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运作规律,尤其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意象,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和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电视剧《延安爱情》为个案,试图分析所谓"新红色剧"是如何突破"革命历史正剧"和"红色经典剧"在观众接受认同上内在局限性,迅速成长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一种"红色题材"类型。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封锁时期的车厢在张爱玲笔下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异质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压抑空间书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下建构了吕宗桢与吴翠远的爱情传奇。结合空间理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封锁意象,文章第一部分将着重分析封锁下的车厢如何成为一个异质空间;其次将重点探讨在这个异质空间下的文化反抗,分为三点:焦虑释放,爱情传奇,模糊道德;最后通过封锁的“瞬时性”特点来分析作者想象空间的失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奥赛罗剧中的恶魔意象是如何起作用的问题,与以往的评论主要关注剧中意象的静态内容不同,在充分挖掘剧中恶魔意象的动态性或动力性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这一特征在剧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说,恶魔意象在剧中起到推动戏剧动作的发展、引起并加剧戏剧,中突达到高潮的作用。它的作用模式主要表现在依阿哥作为恶魔意象的主体使用恶魔意象作用于布罗班修、卡西欧和奥赛罗,井引起他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外部行为的变化。这种作用模式推动整个戏剧动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重要范畴,诗歌也是语言学中的基本内容,二者存在结合的契机。意象图式强调个人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心理认知的加工与整合,完成意境内涵的构建。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中就充满了繁复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并生成意境,达到物质与心境的水乳交融,抒发自我独特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人类情感隐喻概念不仅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征,还可以通过图像、音乐和其他模态的交际媒介来传达。文章基于动画影片《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多模态认知视角出发,对结构隐喻“情感是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多模态隐喻“情感是力”是指由两种以上的模态共同表征的隐喻;②在认知理据上,“情感是力”的多模态表征主要基于人体本身的生理反应及人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③多模态隐喻“情感是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毕飞宇小说中的重要意象"孤岛",进行意象分析和作者研究的互文式解读,以期发现文本中"孤岛"式的时空体形式与作家个体的水乡生活经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20.
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归纳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从而领悟诗歌深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