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其实是对作者思想的解读,难度很大,但是,让学生立足文本分析情节冲突和分析人物,进而去解读主题,那难度就降低了,这就叫"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相似文献   

2.
提供了一种精确测定音叉振动频率的方法,可以成为生产厂测定标称音叉振动频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接近生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说理清晰,论证有力,但也还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还不尽完美。本文对声学部分几个演示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有一个演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实验(图1)。音叉的选择应是振动频率高,叉间间距大的音叉,课本上用“泡沫塑料球”,经我反复实验,发现以“小钢球”或“乒乓球”效果为最好。 2.在演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的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两音叉的固有频率必须完全相同,而且实验要求音叉振动能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实  相似文献   

4.
音叉干涉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声波的干涉,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154页对此有一段叙述:“当我们敲响音叉的时候,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会发生干涉,我们围绕正在发声的音叉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对于上述实验笔者曾做过演示,并做了一些改进(如采用振动强的电动音叉作声源,用话筒作声电转换,将讯号放大后引入示波器显示),其观察结果与上段课文描述相符,在音叉的周围  相似文献   

5.
<正>一、着眼单元整体,聚焦核心知识大任务教学核心意蕴在于联结和统整,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编排体系的前提下,深入把握教学重难点,并以此来统整教材,整合课内课外阅读资源,以点带面,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徐瑞钦 《物理教师》2002,23(7):37-37
1 振动发声原理 :物体振动会发声 ,而通过镜面反射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实验方法 :我们在演示音叉振动发声时 ,只可听到声音 ,但在较远处根本看不到音叉的振动 .为此 ,我在音叉上粘上一小块平面镜 (可用VCD碟片代替 ) ,用激光小电筒发出一束很强的红光射到平面镜 ,再反射到黑板 (如图 1 ) .当音叉振动发声时 ,反射到黑板的红点也会随之上下明显晃动 ,且音叉的振幅越大 ,红点晃动幅度也越大 .图 1            图 2  2 光的折射原理 :光的折射规律实验方法 :在演示“光的折射”现象时 ,我们一般用一束白色的平行光从空气射…  相似文献   

7.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162页,演图1示声音共鸣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使它们的共鸣箱开口相对.用橡皮槌敲音叉A使它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捏住A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这时,我们就能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明两音...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音叉的共鸣实验采用了如图1所示装置,笔者在做该实验时,选用了多个标记相同频率的音叉两两进行实验,由于受制作工艺的影响,共振现象不明显,效果较好的其共鸣声也远小于原音叉的发声音,敲击音叉A后即使用手将其握住,也会因原声音在教室墙壁的反射滞留现象而影响学生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东汉学问家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过"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思是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关键,以带动其他环节。北宋文学家苏辙也说过"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如何取舍,精选教学目标,展开欢乐扎实的学本课堂这个问题,在名师演绎下变得灵动而立体。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深学生对“频率相同”这一干涉条件的认识,我们用“气门筋”于示振音叉上,成功地演示了干涉现象。做法如下: 实验器材:两个示振音叉,两个橡皮锤,一根长约  相似文献   

11.
原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一节,安排了这样的演示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音又,左边音叉旁挂一个塑料小球,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塑料小球弹开。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这个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很难成功,因为它对音叉的频率要求很严格。现行教材将此实验删除,却没有新实验来替代。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设计了一个替代实验,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音调的感觉,客观上决定于声源的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在高中物理课上,一般通过话筒用示波器来描绘不同频率的音叉、琴弦的振动图像.由于示波器的结构复杂,而在教学示波管原理时一般只能用挂图的形式加以讲解.学生往往感到抽象,难以将各按钮的调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我们研制了一台“声音频率显示仪” ,其电路方框图如图 1所示。由驻极体话筒拾音 ,信号经两级三极管放大器放大后 ,用数字电路组成的频率计计数 ,最后用 7段二极管数码管显示所测声音的频率。仪器用 4节 5号电池供电 ,整台仪器安装在一个 1 7× 7× 1 1cm3的木盒中。“声音频率显示仪”可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 ,更加生动有趣 ,且使用十分方便。图 1 显示仪电路方框图1 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a .用一组频率不同的音叉 ,分别靠近“声音频率显示仪”进行敲击。显示仪可显示各个不同频率音叉的固有频率 ,学生可耳…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讲到声波的干涉时 ,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让音叉振动发声 ,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 ,它们产生的两列声波会互相叠加 ,围绕正在发生的音叉走一圈 ,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或者同学坐在教室不动 ,让振动着的音叉转动 ,也能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可是 ,用音叉做这个实验有两个缺点 ,一是音叉声音较小不能保证教室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听得清楚 ,二是音叉振动发声的时间较短 ,对声音忽强忽弱规律性感受还不深刻的时候 ,声音便渐渐地消失了。为了弥补这两点不足 ,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用录音机代替音叉来…  相似文献   

16.
学生(下称生):我们学了第三章后,觉得声现象很有趣,但这些有趣的现象,心里明白,就是说不清楚道理.请老师为我们解答.老师(下称师):好!声现象这一章主要讲了这样几个知识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生、通过介质振动传播的;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解决问题时,应围绕这些主要知识点思考.生:敲响音叉,当悬挂着的塑料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股时,塑料小球为什么会被推开?师:因为敲响的音叉正在发声,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叉股振动时会来回运动,弹起塑料小球,从而使塑料小球弹开.生…  相似文献   

17.
李维新 《现代语文》2006,(12):104-105
一篇章之中,“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一概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皆因而异,且有规律可循。清代刘熙载说:“揭全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段话告诉我们:“眼”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效地捕捉“眼”,然后据“眼”求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除一部分相对集中的语法修辞、文体写作等基础知识以外,大量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做为范文选入课本,古今中外一篇篇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因此,对课文快捷正确地划分段落,对段落准确生动地归纳大意,就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意义、体味课文的艺术特色、把握课文的写作技巧的基础。我们常说,要善于吃透教材,吃透课文,要善于把厚书变薄。而这“吃透’与“变薄”,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即所谓“提纲契领”、“抓纳举目”、“纲举而目张”。这是一个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题 (每小题 2分 ,共 30分 )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在悬线下的轻质小球旁 ,小球多次被弹开 .在此实验中 ,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便于观察C.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 .我国最近发射的神州五号飞船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 ,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通过汽化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 .“烧蚀层”能起到这种作用 ,除了它的隔热性能外 ,还由于 (   )A.它的硬度大 ,高温下不会损坏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 ,…  相似文献   

20.
张友金 《中学理科》2006,(9):2-3,4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