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设解决道德冲突的情境。教师可有意在游戏中创设一定的道德冲突情境,让幼儿在克服矛盾的过程中完成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的认识,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在“医院”游戏中,一位“医生”对“病人”大声喝斥,显得极不耐烦。我发现后,亲切地对“病人”说:“你病得这么厉害,让我们好好照顾你吧,你想喝水  相似文献   

2.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以上的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导材料中有两个句子,句首的“陌生”与“熟悉”不止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心理,一种思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可以理解为“陌生的事实阻碍我们认识陌生事物”,可以理解为“对陌生事物的畏惧心理阻碍我们认识新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局限思维导致我们无视新事物”。同理,“熟悉阻止我们理解熟悉的事物”中第一个“熟悉”可以理解为“熟悉的事实”“麻木的心理”“惯性思维、固化思维”等。层层剖析对写作的条理性与层次性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两个方面。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道德认识在学生品德形  相似文献   

4.
哲学上,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争论.可知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知晓的;不可知论则认为,总有不少的事物是我们认识不到的.对于可知论,我们可以问:你怎么证明一切都是可以知晓的呢?对于不可知论,我们也可以问:你怎么证明存在着我们永远也认识不了的事物呢?不过,所有的研究的人员还是用行动在研究着、探索着,其信念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未知的可能变为已知.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身边的事物千千万万,如果你想把你感兴趣的一种事物介绍给别人,让别人更好地认识这种事物,我们就要用到一种文体——说明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的内容就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求我们根据搜集的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怎样具体介绍呢?第一,确定要介绍的事物。这次习作的素材非常丰富。写之前,我们先确定要介绍的事物是什么,这种事物一定要是自己喜欢又非常熟悉的,只有充分地了解这种事物,才能把事物介绍清楚。  相似文献   

6.
《庄子·秋水》旨在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其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 ,阐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只有从道的角度看 ,万物才是齐一的 ;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 ,唯认识大道的人 ,才能突破一切局限 ;所以无论是事物本身 ,还是人的认识 ,都要因任自然之道 ,“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课文节选《秋水》开篇第一段 ,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本意在宣扬道家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为其“绝圣弃智”张本。依今人认识水平论 ,庄子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亿万个孩子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定形,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明辨是非、鉴别善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事关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一项基础工程,作为学校责任重大。那么如何加强改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做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一)要掌握‘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规律‘实践论’的学习,对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是有特殊意义的。‘实践论’透澈地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依赖於实践的规律,也就说明了认识事物的全面的客观的过程。怎样掌握这个规律去领导学生学习历史科学将是历史教学法的全部问题,我在这里只准备提出一个局部问题来讨论,就是怎样掌握‘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运动’的规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观念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初步认识。道德观念是抽象的,也是单纯的,是道德认识的低级阶段即感性认知阶段,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的事物、现象、行动的感知而形成的。因此,道德观念是良好的道德认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老先生,你错了! 你以为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识有不利因素,所谓智子疑邻。但是你哪能料到,今天这个世道正需要我们凭感情亲疏来裁决许多事物。 两千多年前的你,没听过《爱的奉献》吧?如果你在上世纪90年代某春节晚会上,看到某歌星痛哭流涕演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教育这个概念,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等要素。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有必要弄清这些要素的性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道德认识——指道德观念,就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也是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的评价。学龄前期的幼儿,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就已经逐步掌握了不少关于评价人们行为的是非和善恶的初步道德观念。入学以后,他们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扩大和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使政治、道德观点都发展起来,从懂得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爱祖国、爱人民,到逐步形成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观点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逐渐转变成信  相似文献   

12.
陌生与熟悉     
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四)善于判断儿童健全品格的形成有赖于他们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事物美丑、善恶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判断,对成人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例如,让孩子认识、区分勇敢  相似文献   

14.
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中国石化前郭炼油厂小学王国才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指市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认识力的需要,是在保护美好心灵的同时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正>一、伦理类哲学绘本的价值及意义1.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儿童的道德认识即儿童对人和事物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伦理类哲学绘本课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这一类绘本,从对书中故事情节的讨论中,内化儿童对道德的认识,让他们对道德的理解从肤浅转向深刻。利用对故事中易激发儿童共鸣的角色形象及其行为的评价,引导他们的道德观念从依赖外部力量约束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顾盈 《考试周刊》2011,(59):71-71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课堂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王惠 《教学与管理》2012,(36):51-52
价值观是指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观念体系[1],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杨国枢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其后,黄希庭组织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课题组[2]。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全面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 一、晓之以理,端正他们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好坏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1)儿童道德的理解是从具体的肤浅的认识逐步向抽象的认识过渡的,他们的道德概念是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要优化育人环境,让环境说话。 (2)儿童是从依靠别人的评价向独立评价发展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认为教师的话句句真,他们对事物的评价是以师长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评价的能力,教他们做有主见的人。 (3)儿童是在评价虽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我们要多举办一些教育活动让他们逐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4)儿童对事物的评价是由片面向一面发展的。他们经验不多,阅历有限,所以容易以偏概全。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全面评价事物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由一定的道德现象所激起的心理波动状态。我们要不断丰富儿童健康的道德情感,推动他们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 (1)儿童情感易起易落极不稳定。我们要做儿童情感的“稳压器。”让他们的情感稳固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儿童的情感易受暗示。因此,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 (3)儿童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