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型组织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另以“五项修炼”为抓手。“修炼”一词源于中国的道教,即道家修养练功、练丹的活动。“五项修炼”的内容亦能以中国文化——印证: 第一项修炼叫“自我超越”。也就是要激发个人潜力,不断进步。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进也。” (《论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相似文献   

2.
止知     
海岸 《学习之友》2009,(10):41-41
李叔同有幅字:“知止。” 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3.
知止     
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相训诲。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自不明其所以。有一年中秋,家乡俚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秉机会行教育之义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之故也。  相似文献   

4.
荆轲因为行刺秦王而流芳千古,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但荆轲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议,如唐代王昌龄曾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北宋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曾说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做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说的是前朝的事,但这种现象现在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6.
也许是自夸吧,唐玄宗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此语不假。这唐玄宗也果然有两把刷子,登基之始,废寝忘餐,励精图治,确实把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至于后来迷恋贵妃娘娘,重用杨国舅,导致安史之乱,天下也便一下子变得“瘦骨嶙嶙”了。于是,即便是在声色犬马、心旷神怡之中发了福,他的这句名言,也只得改为“吾貌虽肥,天下必瘦”了。  相似文献   

7.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8.
一、训练目标标志,即阅读类题目中对你解题起一定提示作用的句、词、标点等,解题时,将这些标志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可以帮助你迅速解题D在本书训练中,我们就要强化对阅读题目中标志的认识,学会联系地看标志,从标志入手,整体地解答阅读题。二、例题解析阅读下列节选语段,回答l一问题。我们寻常_都知道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者曾子谓予裹日:‘奇好更平?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揭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所生出来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  相似文献   

9.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失误阅读下列节选语段,回答1——13题。我们寻常——都知道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所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  相似文献   

10.
彼此彼此     
1、较年岁 一人新育女,有以二岁儿来作媒者。其人忿然曰:“吾女一岁,渠(他)儿二岁,相差倍矣;若吾女二十,渠(他)儿四十矣,安能许此老婿?”妻闻之曰:“谬矣!吾女今虽一岁,明年则与之(他)等(相同,也是二岁),许之何妨?”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可见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人认为提问很简单,其实不然,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这里边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到,譬如:  相似文献   

12.
孔荣 《作文与考试》2023,(22):54-55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当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家族群、同学群、旅游群、创业群……何为“群”?人们既说“人以群分”,也说“群而不党”;既说“群星璀璨”,也说“群魔乱舞”;既说“卓然超群”,也说“害群之马”。“群”既是同类,构成集体;也是亲朋,传递温情。“群”既有“众多”之数,也有“聚合”之力。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相似文献   

13.
苏轼创作集评 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集·自评文》)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酒     
张帆 《少年读者》2008,(5):28-28
古人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酒”虽属夸张,但大量以酒人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五柳先生传》),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物欲观的合理思想,首先在于确认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求物质财富欲望的正当合理性,并把“足食”、“富之”作为为政的第一要务。不少人以为儒家在物欲问题上都持禁欲说,这一种误解。实际上,先秦儒家与后儒是有所区别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明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并且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无疑表明他对正当物质享受的一种肯定。在先秦儒家中,孟于提倡“寡欲”,但也并非主张“去欲”。他认为,对一般人来…  相似文献   

16.
呆气     
我们寻常大概都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决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也不肯干。试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呆气的十足表现吗? 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  相似文献   

17.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由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难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  相似文献   

18.
虎恃勇毙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日:“虎,而且止!吾将与而斗丽死之也。”虎闻其言,丽蒂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日:“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  相似文献   

19.
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而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  相似文献   

20.
去年,寒冬腊月,一是中午,妻子下班回到家,说:“咱家地下室对门那间,进了一只猫;”我说:“哦,进了一只猫。”过了一会儿,儿子放学回来了,也说:“咱家地下室对门那间,进了一只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