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禹真 《铜仁师专学报》2002,4(2):17-18,24
本文对科学价值、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关系: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新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科学价值、科学理性价值、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理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关系: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以哲学的方式集中地体现着该时代的科学精神;新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探讨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实质上就是追问哲学与科学的惟一可能的基础和源泉.就是论证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根据即本体依据.因而也是揭示哲学与科学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人首先“必须能够生活”.然后才能研究哲学与科学。因此.人及其生活就是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本体依据.因而也是哲学与科学的惟一本质。反之,只要离开人的存在.哲学与科学就会异化.就会神化。哲学与科学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具有认识必然的自由本质。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始终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4.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技术》课程在科学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渗透了科学精神、融入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在该课程的实施中应该营造立体教学环境,构建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注重学习过程,形成性考核侧重能力考察;发挥成人学习的特性,全方位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反映了技术活动正确进行的规律,是技术工作的指针,技术素养的真谛、灵魂和核心.技术对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理性.在长期技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理性已由工具理性进入价值理性阶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依相存,应该把它们融合、统一起来.资源理性、环境理性、生态理性、道德理性、伦理理性、人文理性等都是广义价值理性的组成部分.以化学为例讨论了科学课程中的技术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作为有待师生检验的“研究假设”基于科学哲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是说师生需从研究的角度来处理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将其视为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因而,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课程必然以问题为中心,才更符合科学发展的逻辑与人类认识发展的线索。“课程即研究假设”已获得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与应用的坚实基础,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探究教学与科学精神教育--兼论物理探究式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与实证的辩证统一既是近、现代科学的传统和规范,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探究式教学作为面向真实科学的教育,其核心就是领悟理性与实证辩证统一的科学精神;这既表现在科学问题的产生,又表现在科学假设的提出,还表现在假设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科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和科学情感。我们应通过设置综合性科学课程和大科学课程、在科学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科学史和采用探究教学等策略,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开展科学的本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建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基础之上。通过实施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改革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师教学策略,使学习科学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必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教学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科学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由此可见在中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根据新课改对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要求进行分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提出了在新课改理念下改善初中科学课程师生互动关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柴光茹 《辽宁教育》2003,(10):57-58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规定为中小学的国家课程,它注重科学本质的统一性和不同的科学领域和范围的关系,淡化了学科界限,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其基本内容涵盖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STS的关系。将自然界作为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一个整体。为此,科学课程教研除了要将树立新的科学课程理念,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的研究贯彻教学研究的始终;钻研教材,搞好教师的知识补偿教育外,还应建立适于科学学科的教研制度。科学学科的教研是一项艰巨…  相似文献   

14.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何课程理性的合理运用是与适用的文化环境相结合的 ,课程本质上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 ,它必须具有价值参与的生存环境。因为 ,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价值赋予 ,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对“泛科学理性”语境的批判 ,其主要任务是对被指称的普遍性的挑战。我们需要对不同课程理性背后的文化处境有更深入与广泛的理解、研究和对话 ,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日益成熟的自省能力机制和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进行反思,就是是要协调和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保持生态因子在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建立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形态,以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信念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认识存在的基本事实出发,揭示出这些事实背后潜藏着存在信念、可识信念和经验信念,它们是科学认识的根本逻辑前提,且唯一地为科学所有,并通过本体论、美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等4个哲学维度,以理性方式实际地从原则上引导、规范着科学认识。正是这几个信念与理性的统一体即科学理念,构成了全部科学的存在根基。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中小学开设科学技术课程,课程内容设置上分为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其中必修核心内容为学生必备要求,选修内容体现跨学科学习主题,整体上形成了具有深度与广度层次性结构的课程内容,体现校本化、选择性、实践性与拓展性。借此,提出我国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要以鲜明的价值观进行统领,搭建宽基础、深走向的中小学一体化理科整体课程框架,研制具体的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从而形成纵向发展、横向关联、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标准系列,为不同地区科学与技术的合科或者分科课程与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同时强调动手实践,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7~9年级)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必须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重要理念加以强调,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模拟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实事求是地收集证据,围绕证据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建立模型,对假设做出解释。基于科学本质构建的科学课堂,应该体现科学的特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案例,从五方面来谈谈基于科学本质构建的科学课堂应该具备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技术之技术理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新技术的过分热衷和盲目追求导致了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出现了"以技术为中心"的片面的技术理性取向,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和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工具理性占据上风会导致教育技术的发展误入歧途,教育技术需要大力倡导价值理性,使技术理性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同时也需要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