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苦难是文学的影子,苦难压不倒文学,反而会成为文学的营养,很多文学巨匠的成就与其生活的苦难密不可分。在抗战期间,在中华民族最苦难的日子里。一位翻译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以过人的毅力与执著,翻译出了32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1]278。他是天才的翻译家,他被中国翻译家协会尊为"译界楷模",他一生淡泊名利四处漂泊,他是将莎士比亚作品引入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  相似文献   

2.
王佳 《大观周刊》2012,(17):13-13
“悲剧”来源于西方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苦难剧是悲剧的一种,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悲剧不仅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双方,同时还可以激起人们的崇敬的感情,而苦难剧只能靠苦难来对应悲剧的唤起怜悯和恐惧功能。  相似文献   

3.
孙红永 《新闻爱好者》2011,(21):113-114
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犹太商人贪婪、吝啬、凶狠、奸诈的典型代表,但夏洛克这一文学形象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艺术根植于生活,源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莎翁笔下的夏洛克,实际上代表了整个犹太民族,夏洛克是整个犹太民族苦难与伟大的缩影。犹太民族的苦难犹太民族是世界上饱受苦难的一个民族。自从公元前  相似文献   

4.
李琳 《中国出版》2015,(6):71-71
安徒生,这位"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让童话走入文学殿堂的人,其创作的童话作品就像风的精灵,飞过丹麦的村落和小镇,飞过欧洲的山峦和原野,飞向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为孩子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在安徒生一个个经典童话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不回避现实,不逃避苦难,而是尽力在苦难与困顿的现实中传播着爱和关怀。美妙、神奇、幽默、感人……  相似文献   

5.
杨逵是台湾新文学史上充满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文学斗士。他的作品大多表现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台湾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特别注重歌颂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精神,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  相似文献   

6.
吴俊虎 《大观周刊》2012,(48):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以其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姿态为文坛吹来一股新风,而在先锋作家中,余华以其“苦难、暴力、死亡”叙事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本文试图从叙事角度的切入,分剐从小说叙事风格的转化,叙事者角度的转化等方面对余华小说叙事特色进行多角度论述。  相似文献   

7.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刘协从丙子至己亥间(196—219年)所使用的年号,这是中国从统一走向分裂的动乱时期。四分之一世纪的时光在历史上不过是暂短的一瞬,然而以“三曹”、“七子”为核心的人物却面对战争与苦难开创了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建安风骨”为特征的建安文学一直受到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这位"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让童话走入文学殿堂的人,其创作的童话作品就像风的精灵,飞过丹麦的村落和小镇,飞过欧洲的山峦和原野,飞向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为孩子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在安徒生一个个经典童话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不回避现实,不逃避苦难,而是尽力在苦难与困顿的现实中传播着爱和关怀。美妙、神奇、幽默、感人……安徒生童话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已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幼小  相似文献   

9.
周倩 《大观周刊》2011,(21):55-56
20世纪中国文学,小说创作在挖掘中国精神、心理机制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乐天精神在阿Q时代的存在根源、徐福贵和许三观时代的人本复活、刘高兴时代的情感转型的分析,揭示中画底层百姓于苦难生活中的生存和处世状态。及其对当代人生存境遇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王祎颜 《东南传播》2014,(5):117-119
加缪说:"苦难与阳光是永恒的存在。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时代和命运的推搡下挣扎着,在苦难和悲剧的赶场中喘息着,他在一生所经历的苦难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电影和小说《活着》的情节,从福贵人生的苦难与阳光入手,探析《活着》所展现的人生思维与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2.
进城农民的社会苦难催生了缺乏武功但却具有侠义精神的底层侠客的出现,底层侠客有着能力的边界,一些电影想象地放大了他们精神的力量,未能真实地表现出进城农民的生存状态.五四文学底层叙述具有的审美气质,为当下农民工题材电影呈现真实的底层叙述,建构绿色的叙述伦理提供了精神资源和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是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新媒体影响其他领域变革发展的时代.文学理论课程在高校教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理论课程,它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与理性色彩,对于许多高校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新媒体对文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也由此凸显出来.《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一书在充分肯定我国新时期新媒体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之上,以通俗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理论课程学习方式.此书论证了新媒体网络时代带给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且以女性叙事、历史叙事、苦难叙事以及生态叙事为核心,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析,这对于我国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和理论教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小说,无论精神指向,还是叙事风格,都是先锋且独立的。他没有成为这个盛世的合唱者,他眼里所看到的,多是受伤者和软弱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对记者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但尽管莫言的作品早已登堂人室,也为主流文坛所认可,可他的写作风格、艺术趣味、精神特征,其实一直都是反叛的、孤立的,他是文学的异类,并从未停止自己对文学的探索——无论叙事角度、话语方式,还是他对人性与社会的警觉。《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它堪称是中国小说界的天外来物。这部小说,敞露出了莫言身上难以压抑的才华,他对苦难记忆的处理,对现实隐忍的抗议,对  相似文献   

15.
苑繁华  李芳 《声屏世界》2014,(10):26-27
<正>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背景下,媒体大力传扬社会上的好人好事,歌颂困苦里坚韧不拔的毅力,鼓励支持着在困苦中挣扎的人们。但是,在正面宣传的同时很少有人去反思,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苦难的生活困境是否值得鼓励与歌颂。媒体歌颂苦难的表现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忍、坚韧精神,是媒体歌颂苦难的文化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收视率被各台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为收视率意味着经济  相似文献   

16.
“对苦难而言,海地不是陌生人”。如果说自从独立后200年来发生的32次政变、两次大屠杀和数不清的飓风侵袭,只是一次次苦难的恶意挑衅,那么这一次犹如灭顶  相似文献   

17.
到达幸福     
在阿里,死亡是常态,而活着倒成偶然。血腥惨淡的医学实验,加上高原缺氧,战斗与拉练,不可预料的“高原病”……作者“被迫”提前思考死亡。“一个人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洞彻生死,实在是一种大悲哀,但你无法拒绝”,对于那些叫嚷热爱苦难的人,毕淑敏总抱有怀疑。苦难是对人的肉体和心灵的酷刑。像逃避瘟疫一样,她对苦难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18.
罗竹风在《宗教》1984年3月号上发表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流传着“宗教是鸦片”这样一句话,好象这就是马克思对宗教所下的定义,还有人在“鸦片”之后又加上一个“烟”字,那就走得更远了。其实,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  相似文献   

19.
电影《1942》复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一场浩劫,它见证着民族苦难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对苦难同胞饱含深情的同时,影片中一名美国记者白修德也同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用品德结构的理论,解析白修德的职业行为,并结合实际阐明记者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世纪作家冰心以“爱的哲学”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近百年以来.冰心“爱的哲学”主题——母爱、儿童之爱、大海(自然)之爱,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批评家、作家、学者、读者诠释冰心的思维定势。阿英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冰心“爱的哲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刚忆”。^①后来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到:冰心“知道苦难的现实里只有泪珠.但她不愿意做这样不情的文学家:她要讴歌理想——超现实的,于是就逃避和沉醉到她所常写的那些概念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