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泰俄斯与巨灵都是希腊神话里的巨人,都为地神盖亚所生,都被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所杀。安泰俄斯的力量来自地母盖亚,一旦离开大地母亲,神奇之大力便丧失殆尽。巨灵不能被天神的武器所伤,只能被凡人杀死。从这个角度讲,哈姆莱特的毁灭根源,一是离弃了"大地母亲";二是其神性被自身和环境的凡俗性所扼杀。  相似文献   

2.
安泰俄斯与巨灵都是希腊神话里的巨人,都为地神盖亚所生,都被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所杀。安泰俄斯的力量来自地母盖亚,一旦离开大地母亲,神奇之大力便丧失殆尽。巨灵不能被天神的武器所伤,只能被凡人杀死。从这个角度讲,哈姆莱特的毁灭根源,一是离弃了"大地母亲";二是其神性被自身和环境的凡俗性所扼杀。  相似文献   

3.
《圣经》与古希腊罗马神话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两者虽属不同题材、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遗产,但在人类起源、洪水灭世、神祗形象等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却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悲剧《哈姆莱特》中笼罩着死亡的阴郁氛围,全剧以鬼魂复仇开场,预示了结局的悲剧性。主人公宿命般的死亡结局渲染了丹麦王国的腐朽,揭示了人性的蜕化,宣扬人应该保持向善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王亚琳 《海外英语》2012,(13):187-188
《宠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丰富的《圣经》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原型都是黑人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分别从《圣经》原型和神话原型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深层剖析,深刻揭示奴隶制度的残忍,有助于对黑人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挖掘出隐藏在文学文本最后的神话原型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的阐释多为近现代自然主义戏剧观所囿,因而在阐释与批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如果在1601年的英国基督教化与中世纪英国宗教戏剧的语境中解读《哈姆莱特》,则可以看到:剧本表现的是一个类基督教圣徒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且在《哈姆莱特》与《圣经》的《新约》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圣经》和中国神话中大洪水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试图找出大洪水神话所蕴涵的文化含义。《圣经》洪水神话反映的是“神本主义“,体现的是“原罪“思想;而中国大洪水神话反映的则是“人本主义“倾向,体现的是崇拜救民英雄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之谜的形成,是没有揭示出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内涵导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美学探索、道德探索和宗教意识的载体,是多种观念的复合体.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人与命运的冲突,展示了人类的理性与人性的弱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辨精神.哈姆莱特的性格集中展现了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勇梅 《考试周刊》2009,(35):27-28
存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不仅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深远,而且与西方传统文学一脉相承。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就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分析了哈姆莱特的存在主义形象。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萨特的《苍蝇》都是广有影响的世界名剧.虽然它们的诞生相隔了三个半世纪,两位作者又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然而,这两部杰作在艺术上却表现出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本文拟从古老题材反映现实人生、塑造人物的非凡功力、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境遇剧”理论、封闭式结构、复杂的冲突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以及一些差异,进行了简要的比较,以期表明西方文学的一脉相承和两个伟大艺术家在表现人类心灵和艺术表现生活方面的感应和相通.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与《哈姆莱特》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文学理论主张:遵循真实、自然、创新的创作原则;批判流俗、引领高尚雅致的审美趣味;倡导张弛有致的篇章推进规律。比较《红楼梦》与《哈姆莱特》的文学理论,对建立文学的通则和模式具有启发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军华 《陕西教育》2007,(7):65-65,76
给人在宇宙时空中确定位置,规定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创世神话的内在本质.[1]在<圣经·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了人,并突出了人为万物之灵长的思想:"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各样行动的活物."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对立是该剧戏剧冲突的主线之一。本文认为混沌的时代导致了人性的扭曲,疯癫成了这个时代的表象,虚弱地表达着人们对社会状况的不满与无奈。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生涯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国导演冯小刚和美国导演理查德·谢克纳分别于2006年秋及2007年10月将《哈姆莱特》以电影和实验剧的形式搬上了中国的荧幕和舞台。本文作者拟从意象符号运用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两个新时代条件下的尝试性改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哈姆莱特》在新世纪技术手段及人文背景之下可供发掘的巨大艺术潜力。  相似文献   

17.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两人为父报仇是《哈姆莱特》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通过两人复亿悲剧的对比,简析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观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探讨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中国元代杂剧大师之一纪君祥的名作《赵氏孤儿》两大名剧的题材取向、剧情结构、剧中人物特征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20.
莱辛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白人女性玛丽的悲剧。关于这本小说,国内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从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的分析与阐述,而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都是在玛丽这一角色上,本文将试图分析摩西的拯救者形象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