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一位基层报道员闲谈,问他一年来的成绩如何,他垂头丧气地说:“一年投稿百余篇,都是泥牛入海不回头。唉,看来我根本不适合搞新闻报道。”其实,这大可不必。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由于还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规律,加上见报心切,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见什么写什么,很少去考虑新闻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语言的使用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而且初学写作者有一个通病,写稿怕人看,常常是一个人偷偷地写,悄悄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眉目。新闻评论之标题,犹如少女的眼睛。好的新闻评论题目一能打中编辑,二能赢取读者。人们翻阅报刊、收听广播,总是把题目作为详略取舍的基本前提:凡是俗气的或者似曾相似的,大半丢置一边甚至理也不理;一旦遇见好的评论标题,包括别的新闻品种的好标题,即使是赶飞机,也会匆匆把她带上。譬如像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给群众一个创造权》,艾丰的《一场尚未结束的争议》,吴昊的《都来看看这只拉闸的手》以及王功熹的《想怎的·能怎的·该怎的》这样一些好题目的评论,我几乎都是忙完了工作,在临睡之前,才宝贝似…  相似文献   

3.
初为记者,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采访或写作,多少都带有一些盲目性。或者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材料,只觉其新鲜,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或者认为事实材料都一般,没什么可写;或者等人家“送”题目等等。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一个缺乏新闻敏感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相似文献   

4.
记者出去采访一般总会有一个题目或者叫线索,这个题目或者线索就是新闻线索。完全没有题目、没有线索的采访是不多的。新闻线索就像是记者生命中的血液,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一讲如何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获得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标题的艺术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19年由徐宝璜撰写的、我国第一本国人自著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中,徐宝璜就论及过新闻标题的作用。他认为,冠题目于新闻之前,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便利阅者";其二,是"引人注意"。在传播过程中,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起着画龙点睛,提示和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往往首先要求一个好的标题,而好的标题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那就做到了标题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秦牧谈题目的学问秦牧在《艺海拾贝》一书中,谈到题目的学问。他说:“搞文学工作的朋友,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给作品起题目,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虽然题目一般并不能使已经写好的作品内容变好或者变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只要举这么一两个小例子就够了。”“鲁迅回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那组文章,陆续在《莽原》杂志上登载的时候,总题目本来叫作《旧事重提》,等到1927年结集出版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又评出来了①,看了之后,总觉得有些话还要说,有些分析还要做。谁都知道,关于虚假新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题目(要是让人不谈、少谈多好),更是一个常谈不老的题目(要是让人谈不出新来多好)。常谈,根本原因在于虚假新闻常新,危害  相似文献   

8.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中对其这样解释:“标题,新闻工作术语,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通常指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评价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一个好的标题,不仅可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反映出一名编辑的水平和责任心。可见,标题对新闻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位报道员把一篇刚写完的言论交给老新闻干事或报纸编辑,对方看完之后往往会对他说,言论选题不太好,要他选“值得评论的话题”写。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才是“值得评论”的话题呢?这是个评论的选题问题。众所周知,选题是决定言论成败的关键,对小言论而言尤其如此。题选好了,言论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题目选得不准,即使论述再精到,分析再透彻,也难免被“枪毙”。一个话题是否“值得”评论,是作者、编者对该选题作出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从心理学角度讲,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而且是短时间内必须作出结论的价值判断(这是新闻评论时效…  相似文献   

12.
尹明 《新闻窗》2007,(5):59-60
近几年来,报纸作为平面传媒传播主体,与过去时代相比的最大变化是新闻图片的使用数量和大小比例有了质的区别。在今天的报纸上,一张图片往往就是一则新闻,甚至成为一个版面或者一叠报纸的信息核心。无论是社会新闻、经济要闻、娱乐动态、体育特写还是深度报道,图片往往会成为必需的、占据版面中心或者是大面积的传播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语言问题,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人往往意识不到,所以应该强调一下,以引起重视。五十年代初,《人民日报》曾专门就语言问题发表过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如果我们新闻的语言是纯洁的和健康的,对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就是一种天天见面的榜样;如果新闻的语言充满空话、陈语、套话,八股味很浓,或者杂、乱、脏、差,那就会给广大群众、给实际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列宁  相似文献   

14.
在编辑艺术摄影画册时,我常常被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片所吸引,但同时我也发现,不少作者十分注重图片的角度和取舍,却往往忽略作品的标题或图片说明。"题目"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题"是额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所以人们常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报纸上的文章题目,通称标题。一篇新闻有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15.
马少华 《新闻界》2003,(5):17-18
一新闻报道中混杂评论的现象,对于我国新闻界是一个老问题了,这是我们与国际新闻界基本规范的一个明显的距离。在观念上一直没有清理,在规范上也就一直没有明确起来。其本质则涉及我国新闻媒体自我定位的问题。其中还有新闻伦理问题。在本文中,我就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比如,在一些重大事故的新闻报道中,往往有“(领导)高度重视”这种话———或者是县委县政府,或者是市委市政府,或者是省委省政府。这句话首先是空话套话;第二是官话;其三是好像要给人免除责任的话;其四是属于评论的话。或者说,他是以评论冒充新闻。空话、套话、官话,官场还不…  相似文献   

16.
随感四则     
新闻是具体的,但永远不是孤立的,因而记者需有把所有有关因素联系起来透视的能力。考虑进去的因素越多,对具体新闻本质把握的能力就越强。好新闻往往都包含着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材料。正如我们常说的,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懂得中国的今天。问题是,透视或者把握较多的背景材料需要有个视角问题。一个人在消息闭塞的穷乡僻壤,即使勤奋写作,也许仍不会写出多好的文章。因为他的视野太窄了,无法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情怀。而另一个人在消息总汇的大都市,耳目灵通,了解很多情况,那么即使他的才气并不大,亦有常人不及的高论;因为他本来就站在高山上,看惯了日落日出。不  相似文献   

17.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18.
他度过的笔下春秋我去采访夏华乙,不知怎的,竟给他出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怎样当好经济记者? 说句老实话,如何搞好经济宣传,倒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难点。有一些经济记者往往是:强调了经济新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便容易忽视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调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又极易忽视传递经济信息,忽视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和群众的意见,要求;有些记者把新闻的指导性仅仅理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