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2.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李煜一首纪梦的小词,作于他降宋被囚之后。词中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在艺术表现上别具特色。作品为了避免平直,采用倒叙结构。以突兀而来的“多少恨”领起,首先把梦醒后的满腔悲恨一泻而出,再以“昨夜梦魂中”一句。点明作者刚刚一觉醒来,正为昨夜的梦而悲恨。究竟是什么梦,如此牵动了他的感情?“还似旧时游上苑”等三句。追述了昨夜的梦境。“上苑”是专供皇帝游赏和打猎的园林,“旧时”也就不言自明,那是李焕位陌南唐之主的年代。“旧时”二字还…  相似文献   

3.
望江南     
<正>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yuàn),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赏析:这首词虽然字数不多,震撼力却相当强。词一开始的"多少恨"三个字,将心中最强烈的感情直接说出来。到底李煜在恨什么?"昨夜梦魂中"。原来,他的恨与他的梦有关。李煜本是南唐国主,偏安江南,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被宋朝俘虏,遭受软禁。  相似文献   

4.
<正>李煜、李清照都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虞美人》与《声声慢》两首慢词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一种让人难以承载的"愁"。李煜抒发的是一种亡国之恨、故园之思,李清照抒发的是一种丧夫之痛、身世之悲,当然也含有亡国恨。而且这种"愁"都在作品中直接表白,毫不含混。一个形象地比喻成"一江春水向东流",一  相似文献   

5.
阐述李煜、李清照写愁词相同点的文章很多,但本文从意象、意境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论述了他们写愁词的不同点,为教学中更深入讲解李煜、李清照的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愁是历来文学家说不完道不尽的一个主题。古诗词中言愁名篇更是数不胜数 ,诗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愁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可感 ,仿佛有了长宽 ,有了重量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供鉴。试比照分析一下李煜、秦观、李清照的三首词。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言愁的名篇 ,很有普遍意义。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 ,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 ,见了反而心烦 ,他劈头问苍天 ,年年花开 ,月月月圆 ,要…  相似文献   

7.
南唐后主李煜词前期多写豪华和艳情生活,抒别离情怀;后期词则多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更多伤感情调.可以说,他的后期作品,代表了他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李煜擅用形象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抒写愁情;或纯用白描,简洁传神,直绘愁态;或精选意象,虚实结合,创设愁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定的身世经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中充满了面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感。本文拟通过对愁与恨、空与闲、孤与独、醉与梦这几组词的运用来分析李煜的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9.
李煜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过了两年多以泪洗面的生活.据陆游《避暑漫钞》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听李煜生日在赐第作乐,写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十分恼火,派人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因此,有人将《虞美人》称为李煜的绝命词. 作者在这首词中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中作者用一个明喻将无形的抽象的愁情物体化,把看不见的愁情写成像"一江春水"一样深、一样宽广、一样沉重,而且用向"东流水"三个字将愁情写成像江水滔滔不断地向东奔流一样,绵绵不绝,永无尽期.  相似文献   

10.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本首词抒发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全词深切凄婉,把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形象生动,道出一种非常深刻的人生感受,是词人李煜降宋后所作。  相似文献   

11.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在国破家亡之后,以其苍凉之词追忆繁华的逝去,其词多处言梦,以亡国之哀绪表现文化之苦恋,构成他独特的文化心态。"梦"字作为一种幻灭情绪的文化符号表达了其对故国特有的热爱、留恋。破碎的心灵遂得精神的回归。这种文化深恋传递了特定历史时期遗民士大夫的政治情感,抒发了徘徊在异族统治下的寂寞、无奈、凄凉的心境。其历史人格与执着于文化的传统亦在这梦的倾诉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2.
晏殊词的抒情视阈及审美意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殊是一位融丰富情感于冷静理智的词人,他的词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悟与精细描述,表现了乐极生悲的人生哲学;宣泄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儒家学说的中和之美;写男女艳情、离愁别绪,思深而不滞,意高而不俗,达到了情中有思、物中有我的境界;写饮宴祝颂,能透过富贵安逸的生活表象揭示深藏于内心的隐秘和苦痛.词风清新闲雅,意境澄明圆静,在宋初词苑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15.
李煜词是其生活和感情的真实记录,以宣泄悲恨为表现特征,凡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他便以文学艺术作为排遣感情的媒介。这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类似。而正是这一点使李煜词有了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也使李煜成为“词中之帝”,“词中南面王”。  相似文献   

16.
《梦亡妻》的情节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尔顿这首十四行诗《梦亡妻》,主题哀威,感情婉约,采取叙事形式并置于梦的情景之中,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他们愉快往事的无限缅怀。其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栽着深邃的革命思想,让读者看到了诗人那积极的人生态度——黑暗的隧道里,光明就在前头。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边城》是他充满深情唱出的一曲生命的理想之歌,是他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把它凝结成的"诗",是沈从文梦里故园的产物。他写湘西,实际上是通过故园风物的眷念来补偿人生的失落,以慰藉他那魂灵深处的创伤。主要从画中人、画中物、画作者、画外意三个方面来解开这个梦,为读者打开神秘之窗。梦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总使人忧愁",为了淡化这宿命的悲剧,沈从文以"善"与"美"进行了巧妙的阐释,从而圆了这个作于都市的"乡下人"的梦。  相似文献   

18.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诗歌的基本格调是忧郁的,但也有为时代激流而写的那些感奋的、甚至壮烈的诗;诗人始终坚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立足于自己的切身感受,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泛滥的情感在这里被化成了可感的经验与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0.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