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是一个素质词,既彰显了行为者的"素质",又显示了行为者的"能力",因此,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的应用型高校,应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在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克服简单化的倾向,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性。  相似文献   

2.
实施"零距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教育,本文探讨了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平滑过渡到工作岗位和社会,实现由大学生向企业技术员工至高级技术员工角色转化的"零距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工学结合,固本强技,提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如何解决目前企业缺少适用技术人才,大学生难找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矛盾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为进一步建设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三江学院根据民办办学体制和生源层次特点,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基本内涵和需求特征,总结提炼出融合"应用知识、创造能力、职业素质"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的再认识和新探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有效推动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政策经历了从问题关注到政策出台,其政策关注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等方面,对"应用型"理解和转型路径建设又各有所不同,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应用型大学过程中,需要明晰"转型"内涵,把握"应用"特征,探索发展出路,才能力促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办学定位于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师资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关键。文章阐述了应用型教师素质养成的必要性,并以黄山学院为例,提出应用型师资应该具备的教师基本素质以及"知能"结构和"双能"素质,通过搭建"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实施"专、综"工程结合,实践"双提、双导、双评"模式等,着力培养应用型青年师资和促进应用型师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应用型高校师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贯制科技高中"(P-TECH)由IBM公司及其协作伙伴共同创设,以其务实中求创新的办学思路、联群通力的治校机制、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聚焦应用型综合技能的培养过程而获成功,成为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席品牌",其办学模式正在全美多州推广。"一贯制科技高中"办学模式之兴将对美国教育改革进程发挥积极影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亦可从中获取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康艳  赵利军 《教育与职业》2008,(18):120-122
文章以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提出其在应用型大学中的内涵与扩展应用,并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其他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与实施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保障问题。内部动力体系主要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调动三类人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外部保障体系建设强调学校内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均应加强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人、财、物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各项条件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进行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具有其自身特点,其课程目标兼顾"厚基础"和"实基础",课程结构具有学科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课程模式体现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具体课程设置应要更好体现应用型英语本科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转变传统用人导向,坚持师德考核为先,推进招聘分类评价,优化人才招聘方法,切实提升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实效.从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出发,探讨相关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