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林淑媛一、对“个性发展”内涵的界定与理解近几年来,在我国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个性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其内涵解释多有歧义。据统计,对个性概...  相似文献   

2.
个性是人的个人本质.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并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分析,深刻揭示了人的个性的内在根据、基本内涵和主体性特征,全面论述了个性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具体阐明了个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必然趋势,从而丰富了其人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3.
试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个性发展”内涵的界定与理解 近几年来,在我国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个性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其内函解释多有歧义。据统计,对个性概念的定义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种。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是众说纷云。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个性发展问题在我国的研究又极为曲折与复杂,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教育上的“禁区”。这些都为我们研究个性发展问题带来障碍与困难,认识上的偏差与困惑往往又造成实践上的徘徊与失误,甚至使很多改革实验难以在实质问题上有重大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与鉴赏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生活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不难看出,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目的这一根本性的要求,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模式。今天的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个人选择的权利。人的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即人的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即“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一省级重点小学的“个性发展教育”实验方案为引子,探讨“素质教育”与“个性心理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结论:“个性心理结构”理论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要建立一个较科学、合理的“个性心理结构”理论,就要重视“价值”研究.因为它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同时,笔者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个性心理结构理论,以期引起讨论、争鸣,以利科学、合理的个性心理结构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首先是一种真正的"个人的独立性",这种"个人的独立性"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还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和"个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个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更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自由个性"这一内涵表明了追求"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及解放优先性与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是马克思学说的真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创作与爱——从《真情永存》试析安德森的创作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依德认为,创作是个人的,是个人内心感受和愿望的实现。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非个人的,作家在创作时,是“更高意义上的人”——“集体的人”,是肩负着并铸造着人类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弗洛依德和荣格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各有侧重与合理性,但都不能概括作家创作的全部内涵。安德森以小说的形式在《真情永存》里透露了创作的“秘密”:创作一部作品需要爱作动力,创作一生的作品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8.
人的素质高低,反映着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及个人价值实现的程度。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才能,往往能最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个性潜能。所谓“个性”就是指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它同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等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格力量。从哲学角度上讲,它指的是教育特殊性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的个性表现为学生具有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个性的特点,有自己发展的要求。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社会共性的东西内化给学生,又要使学生个性化的东西外化为社会价值,这两个…  相似文献   

9.
个性教育原本是强调尊重、鼓励和发展人的独特性与优势的教育,它要求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并将这一要求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个性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个性教育是培养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即人格的教育,也就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另一种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以期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教育。当然,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角度去理解个性教育,很明显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个性和谐发展和极富创造力的人才。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到个人…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 人格,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上也常常把人格同于“个性”。社会学、伦理学则把人格看作个人的道德行为倾向的总和。我们用人格来表示人的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认为,儿童期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  相似文献   

11.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 70年代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动机圈理论” ,以表现个性的结构。该理论比较完整而直观地描述了人的个性结构的不同层面及其动态关系 ,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结构 ,在实践中遵循心理规律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和谐发展 ,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一、描述个性基本结构的“动机圈理论”心理学认为 ,人的个性基本结构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自我意识、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的各个成分中…  相似文献   

13.
社会人际交往的不足 人际交往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际互动具有暗示、模仿和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它对教师的个性发挥、角色学习和扮演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五者型”的教师角色理论中指出:“21世纪的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学生配合支持,善于与学生交往的人”。而近年来教师在校内外的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与变化,  相似文献   

14.
10 0多年来 ,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日益成为教育的基本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 ,概括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指出 :“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即个性发展问题。巴班斯基等学者认为 ,研究学生个性是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最重要的条件 ,“不考虑学生特点的任何建议、计划和决定不是最优化的”。杜威也说 :“如果对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 ,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盲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人才,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够为社会输送多种多样的具有个性的人才,我国当代的素质教育思潮也把发展人的个性,造就有个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确定了我国教育向个性化发展的方向。然而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就是把个性仅仅理解成“个性差异”;把因材施教或突出某一特长的教育视为个性教育的全部;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体、美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把学生训练成某方面的拔尖人才。这必然会把我们的基础教育导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忽视“双基”教学,导致学生新的片面畸形的发展。为此要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切实把握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本文拟从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个性教育的特点及推进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总是有个性的。不管人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乃至社会经历多么相似,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总有与他人不同的“特殊”之处。对于个性,目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能和体格等比较稳定的结构,这决定个体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有人说个性是个人身上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结构;还有人主张是一个人品质的独特方式。概括地说,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个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正确理解个性及个性教育的涵义 ,认清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把握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对个性及个性教育的理解  所谓个性 ,它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个性 ,是指个体区别于其它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① 。心理学则把个性作为人的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 ,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来定义个性。前一方面的见解是把个性看成是“个…  相似文献   

18.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其本质特征正是体现在它与划一教育的根本对立之处。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王一红 《文教资料》2006,(14):200-2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健康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维的结构,涉及到相互依赖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完满状态。”在健康这个多维结构中,心理健康处于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即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符合同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其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相反则不健康。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总 是有“个性”的。不管人们的生 活环境、学习环境乃至社会经 历多么相似,作为个体存在的 人总有与他人不同的“特殊” 之处。对于个性,目前众说纷 纭,有人认为是个人的性格、气 质、智能和体格等比较稳定的 结构,这决定个体特有的适应 环境的方式;有人说个性是个 人身上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 结构;还有人主张个性是一个 人品质的独特方式。概括地说,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 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 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 革和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我们 倡导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