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屈原与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两住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两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和",是一种圆融和谐的审美形态,是李贺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在李贺诗歌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之"和"、心灵世界之"和"、融入自然之"和"、对立统一之"和"四个方面。说明李贺诗歌在奇诡峭拔、冷艳幽微之外还具有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3,(6):52-52
长吉,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字,李贺的诗在构思、意象、遣词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用“李长吉体”形容李贺所开创的这种冷艳伤感的诗风,后简称“长吉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李贺传说故事内容的分类,对其特点作了简要的阐述,分析了传说中的诗人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了李贺传说所表现和反映的士人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李贺是在接受《楚辞》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艺术创新。与《楚辞》相比,李贺诗歌的创新表现在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用相似的题材表现不同的情感,对宇宙万物秩序的认识的深化与表现,以及在鬼魂世界丰富复杂和鬼魂的形象格外生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荣 《文教资料》2013,(31):68-69
研究李贺诗歌,必须正视李贺的心理疾病对其诗歌的影响,而自卑与自恋则是其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通过文本解读.结合个人史料的系统梳理,分析李贺的自卑与自恋在其诗歌中的表现,揭示其自卑与自恋心态对奇诡文风形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贺诗歌在唐诗中别树一帜,他在语言上大胆探索,力求创新,以丰富的想象竭力表现出的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感受,颇得后人赞许。李贺诗歌奇想联翩,构思精巧,用词奇丽,设色浓艳,都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瘦硬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的词语艺术更被推崇。  相似文献   

11.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懈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2.
在李贺富有"悲愤凄怨"艺术特点的诗歌中,往往能够令人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高亢。李贺的高亢是一种另类的高亢,是一种声嘶力竭的高亢。然而这只是表象,在其下所掩盖的,除了悲愤外,还有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和高亢一样,其实是二而一的,表现在李贺身上是病态且近乎畸形的。"苏小小"形象里有着李贺所缺乏的特质,这样的自比是一种心理补偿的过程,也是李贺自卑心理的折射。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李贺传说故事内容的分类,对其特点作了简要的阐述,分析了传说中的诗人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了李贺优越性传说所表现和反映的人士人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6.
李贺与李白诗相比,不论是在抒写人生感慨的主观抒情方面,或是以丰富、奇特、瑰丽的超现实想象和作品表现出的鲜明浪漫主义特征方面,还是在情感表达、章法结构的跳跃性方面,或是诗体特别是乐府诗的偏爱与学习方面,二才都有着明显的渊源、承传和影响关系。李贺对李白诗虽多借鉴、继承,但更多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李贺歌诗在元朝的风行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诗人对李贺歌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贺体诗歌盛极一时.但元前期与后期诗坛受李贺影响的程度、方式并不相同.这一现象与元朝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知识分子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李贺《南园十三首》创作背景、诗歌意境、表现意象的分析和解读,概括全诗表现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疏理全诗透露出的主题信息。作为中国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李贺仕后辞官之后的心态代表着一个时代文人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复杂思想情感,尤其是李贺《南园十三首》所体现出来的心态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贺以赋咏音乐为题材的诗歌构思奇谲,比附奇妙,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其中《李凭箜篌引》更是被历代诗评家们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音乐是听觉艺术,听之有音,视之无形,且稍纵即逝。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无形、无色而难以捉摸的音乐形象,李贺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女性题材诗对李贺具有重要的影响。李贺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另辟鸿蒙、别出机杼。他的策略是对李白诗歌进行"修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对前驱诗的续完;二是朝着个性化方向的"逆崇高"运动。李贺因此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诗鬼"形象,从而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于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