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入研究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发现,其中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失误中还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首次以韵读形式系统地展示出《诗经》的用韵情况;2.对《诗经》用韵研究多有发明;3.在处理《诗经》“合韵”上成就颇多;4.订正了段玉裁、王念孙等研究《诗经》用韵的诸多纰缪;5.能以音变理论审视《诗经》的韵脚字;6.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对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贡献良多。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某些篇章用韵体例的理解错误;2.在《诗经》“合韵”处理上有缺失;3.韵字注音理论认识上有缺失;4.早期对上古声调的认识错误。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韵文的文体特点,认为从用韵角度点校韵文是非常必要的,而从用韵的角度点校韵文主要应着重于两方面:标点和校勘异文.正确使用标点,一个韵段(义段)结束必须用句号,一般韵段内的一个韵脚字(每两句)后也可以用句号(或分号).古人用韵严格,韵例有定,不容失韵,一般以同韵部或邻近韵部字相押,可据此对韵脚字异文作正确校勘.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7.
《诗经》用韵是有一定标准的。顾炎武的《诗经》韵读反映出他以句句入韵为《诗经》的主要韵式;王念孙、江有诰的韵式较段玉裁复杂,包含了多种句中韵的类型。我们认为四家韵式中,偶句入韵和虚实字脚不相押为《诗经》的主要韵式,其韵读为韵脚字系连的主要材料;句中韵和小停顿处入韵为次要韵式,其韵读只在出现频次较高或韵相近的情况下对韵部归纳起辅助作用。此外大雅中有部分颂诗是无韵的,不能作为韵字系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对"舟"声诸字的归部,并非遵循"谐声同部"的原则。韵脚字的归部依据押韵情况;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对多音字的归部,一字协两部者,选择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非韵脚字,选择传承通用音为正音。谐声系,仅限于把同谐声且中古同韵者归入同一韵部。  相似文献   

9.
明代章黼编纂的《韵学集成》与《古今韵会举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承袭了《古今韵会举要》中的释字体例、声类中"七音清浊"的标注和绝大多数韵字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对《古今韵会举要》的反切进行了较大的改易,对韵字的排列次序、韵目的归部等方面都进行了改易.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中为韵脚字标注的声调,共计277字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江氏给韵脚字标注的声调大部分是正确的。但同时发现,江氏未能认识到声调的发展变化,为追求"声韵谐适",改易了31字例的声调,这是他早期理论认识上的缺失,也是其古音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许浑诗集《丁卯集》现存诗歌542首,皆格律诗,存在两首残句。系联其诗韵得出16摄27韵,其中阳声韵15个,阴声韵12个,总体上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许浑诗歌韵例可归纳为绝句、七五律和排句三大类,再根据首句是否入韵细分为12小类。此外,许诗未入韵句的尾字与韵脚字之间往往四声相承,此类现象多达二十处。另有14个韵脚字的读音由于古今语音演变而难以断定,在《广韵》中的读音与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相同,需依据其意义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元代诸宫调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种——《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根据相关曲谱,分析其用韵情况,归纳出15个韵部,并与《中原音韵》、金诸宫调、元曲作对比,发现其个别韵脚及其读音并未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从而揭示出当时存在的一些语音发展变化现象,还新发现了一些《中原音韵》应收未收之字。对廖殉英1964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研究,本文也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卢纶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其诗歌久负盛名,是研究中唐语音的重要语料。卢诗用韵,近体诗、古体诗均可分28个韵部,大多数诗歌用韵严整,其中东钟、庚青等部与《广韵》有所不同,但也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且出韵较少,换韵自由,韵脚字亦不避重复。  相似文献   

14.
梁辰鱼《浣纱记》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辰鱼是明代嘉靖年间重要的戏曲家,其作品《浣纱记》相传是昆剧的奠基之作。明代及近代曲论家对《浣纱记》用韵有不同的看法。运用韵脚字归纳法对《浣纱记》45出、341支曲子的用韵情况做详尽的考察后,共得出21韵部:东钟、江阳、寒山、桓欢、先天、庚青、真文、侵寻、支思、齐微、鱼模、歌戈、车遮、家麻、皆来、萧豪、尤侯、敌国、独曲、列接、落索。分析这21韵部韵脚字,可见梁氏作曲时是尽量遵照《中原音韵》的,一些出韵的地方是作者方音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5.
《全明散曲》韵谱与《中原音韵》韵谱交错参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与周德清建立的音位间架、明代曲家选取曲韵脚字的倾向性有关。《全明散曲》韵谱收字不包含异体字,就字在《全明散曲》韵谱中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常用字、非常用字;就《中原音韵》韵谱收字的系统性可分为:系统性失收字、零星失收字;就其为前代或同时代韵书收编的情况可分为:《广韵》或《集韵》所收字、明代字书所收字、明代曲韵书所收字。《全明散曲》韵谱收录了四例具有方言特征的入韵方言词。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存在小韵首字所在韵部与切语归部不一致的现象,或是一个或一组小韵在不同韵书卷子里归部不一致,从而反映出的大韵相混现象。这种现象与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郭婷婷 《语文知识》2013,(4):109-111
通过系联韵脚字总结唐玄宗李隆基诗歌用韵情况,得出其诗歌用韵特点。进而与《广韵》进行比较,发现李隆基诗歌用韵与隋一中唐音系基本相合,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于音系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老子》一书的韵脚进行穷尽性上古音定位,说明其是一部音调铿锵,朗朗上口的散文诗。从而阐明其与先秦纯韵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以举例的方式先对韵在句中位置进行考察,提出句尾韵脚和虚字韵脚的特点。再就韵在章中的位置,提出本句押、隔句押、交韵、迭韵、遥韵和通韵与合韵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力同志最近出版了两本新著:《诗经韵读》、《楚辞韵读》。这两部论著,是王力同志多年来攻治古韵学的某些结论的具体体现。因此,无论在体例、论据和观点上,都是比较精确稳当的。在这方面,读者自能体会,不准备多谈。现只就《楚辞韵读》中值得商榷之处,写出来供参考。当然,《诗经韵读》与《楚辞韵读》是姊妹篇,故对后  相似文献   

20.
丘濬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16部.主要押平声韵,但平仄通押、仄声互押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偶有韵字重复和出韵.有些韵部与王力先生的研究有所不同.文章对丘濬近体诗的一些韵脚字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