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散文名家李广田,早期(抗战爆发前)面世的散文计三集60篇.本文从齐鲁风光图、乡间风俗画、山村众生相三个层面切入剖析,以勾勒这位"地之子"散文家早期创作概貌,并归结为清淡自然、质朴真挚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广田早期散文创作,接受诸流派、诸作家的多元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来自周作人、玛尔廷、怀特、赫德逊和兰姆。这是评论界迄今为止尚未涉及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李广田早期散文和古希腊“画廊派”之间的关系。追溯了李广田的身世遭际、文化教养和创作时代背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认为这些因素使得李广田在“画廊派”那里找到了契合点,产生了共鸣。“画廊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李氏散文有“画廊派”的宿命思想。其二,李氏受“画廊派”追求心灵的宁静的哲学观启发,其散文追摹静美恬淡的文风,营造宁静的诗境。其三,李氏散文还透出“画廊派”艰苦卓绝的精神和作风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可以通过"读"出画面、内涵、韵律,来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从而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听听那冷雨》是诗化散文,写得很美,学生却往往找不到欣赏美的抓手。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脉之后,课堂聚焦于文中"听雨"部分。师:第5段说,"听雨,只要不是石惊天破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下面几段中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的?生:"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清脆可听。"生:王禹偁的瓦屋听雨很美。生:"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美感很强。生:把雨比喻成温柔的灰美人,听雨好像听她  相似文献   

6.
潘学容 《四川教育》2007,(11):33-33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质疑问难后,于永正老师把学生写在纸片上的不明白的词语贴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朗读指导中,要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有所感悟,在情感的作用下,主动投入阅读,才能读出形象,读出意蕴,读出情趣。  相似文献   

8.
李广田被誉为"乡土作家",他前期的散文创作大多以"故乡"的风物人情为题材,从知识分子的视角深刻审视这片土地,用睿智的笔书写他对家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悲悯与深情。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再一次强调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领悟、情感熏陶的联系,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读中悟、悟中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中许多不合理的成分,它充分地体现了叶澜教授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基础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考生档案刘超,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参加2004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以496分的成绩考入本校高中。我所就读的初中比较适合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我还比较适应这所学校的学习。那么我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其直言的或隐含的情感意图像一条彩带,把语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装点得五光十色;它又是一条纽带,把文本和师生的心灵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感到,要使学生随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内化,情感得以逐渐清晰、深入、持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中,  相似文献   

13.
胡友全 《学语文》2011,(2):78-78
散文的“情读”教学,可按照下面几个步骤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朱熹说:"读诗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所谓"识得里面骨髓",就是读诗要达到感悟的境界,感悟诗的境、情、理。悟境境就是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感同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本文旨在对学生进行启智教育,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出现了偏颇。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徐特立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专教学生学知识的,人师是教学生做人的。"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堂",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往往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浅读",对文本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理解肤浅,体悟不到文章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二是"误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一些教师便一味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解读,结果造成学生的答案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三是"闷读"。一些学生在拿到文本后  相似文献   

18.
“烛”之悟     
中国人是最忌讳谈“死”的,究其原委,莫过于给家人朋友带来的悲痛。而对于他——我的化学启蒙老师的病逝,我却掺杂了许多复杂的思绪。悲痛中,细细回想起他的教诲。猛然惊醒,他的去世,使我变得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就叫悟;透过事物表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求事物本质。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总之.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悟性,且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习成绩的优劣。因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悟”字.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诵读:“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诵读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它首先是用眼摄取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用口表达外化的过程。诵读中,眼口耳脑并用,大脑始终处于分析、判断、思维、联想的复杂过程中,诵读者的体验活动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