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公(1960-),男,汉族,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76年在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省青年足球队从事专业足球训练,1981年考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在足球教研室任教,1987年考入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199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7年获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副院长,足球国家级裁判,全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委员会常委,辽宁省运动训练专业带头人,辽  相似文献   

2.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F003-F003
黄力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和2001年分别通过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1993年曾在瑞典Umea大学附属临床医院进修临床康复半年,  相似文献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2):F0002-F0002
赵洪朋(1972—),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具体研究领域为体育锻炼心理促进和运动认知。赵洪朋教授1996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4.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F0003-F0003
廖鹏,1990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99年考入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2年获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取天津体育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博士学位。硕、博期间的导师均为张勇教授。  相似文献   

5.
苟波(1972-),陕西汉中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95年6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0-2006年在上海体育学院攻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是西安体育学院"腾飞新星"、"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国教练员科学训练"的培训讲师。  相似文献   

6.
系部基本情况体育教育训练二系的前身是运动训练科学系,2009年学校为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对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进行整合,按运动项目划分组建教学单位,该系现包括足球、篮球、排球、藤球和毽球5个运动项目。通过调整实现了专业、专项教  相似文献   

7.
林华  苏艳红 《体育学刊》2003,10(2):46-49
为了了解体育专业的教学与训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科学地训练,利用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0-PES),测试了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头发中9种化学元素质量分数,发现运动训练使体育专业男生头发中锰(Mn),铁(Fe),钙(Ca),镁(Mg),硼(B),铬(Cr)6种元素显降低。锌(Zn),磷(P)两种元素没有明显差异,体育专业男生铜(Cu)含量高于非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头发中铜、钙、镁、磷元素含量不受运动训练的影响,大强度训练使女生头发硼、铁、锌、铬明显减少,而锰显增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运动训练的保健指导,保证每日营养素摄入充足及在运动前、中、后补液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献资料法,研究在我国构建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为应对科技、经济、教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带来的挑战,满足提高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质量的需要,适应运动训练学学科分化和竞技体育理论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构建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为这种尝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詹东 《体育科学》2001,21(5):83-87
对1991-2000年《体育科学》杂志的部分栏目(运动医学、体质研究、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仪器器材研究)载文共909篇进行了统计,并与1981-1990年相应的栏目对比分析,指出了当前部分体育学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体质研究中,对中老年人的研究重视不够,10年来仅有4篇论文,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客观需求,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感知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燕萍  宋平 《体育学刊》2002,9(1):122-124
通过测试、对比,分析了运动训练后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感知能力的差异和特点,探讨了感知能力与运动技能的相互关系,论证了良好的运动感知能力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F0003-F0003
席翼博士 198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基础理论系运动生物化学专业,教育学学士:1987年考入天津体育学院.师从刘汉扬教授攻读运动生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教育学硕士;2001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师从邢文华教授攻读体质测量与评价研究方向博士学位.2004年获教育学博士。  相似文献   

12.
体育艺术学院组建于2002年初,目前设有体操、艺术体操和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艺术学4个教研室,开设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竞技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和舞蹈学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体操、健美操2个校管代表队和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啦啦队3个院管代表队,初步形成了以表演专业为主体、运动训练专业同步发展的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分析1 1 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目前各高校的教练员都是以本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多为体育院系毕业直接分配到高校,并一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但从事高水平的运动训练时间太少,专业运动经历以及专项运动训练经历和经验不足。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练还承担着相当部分的体育教学任务,使其难以进一步加深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 2 体育经费、设施和训练条件落后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与世界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学校中用于体育运动的经费就更少得可怜。据刘德佩等人对我国54所大学的调…  相似文献   

14.
于立强博士,1960年出生,男,汉族,吉林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立强教授系花样滑冰专业运动员出身,现为花样滑冰和花样轮滑双料国际级裁判,先后就读于吉林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美国普莱斯顿大学,并于2006年获得美国普莱斯顿大学体育教育学博士学位。于立强教授现任吉林体育学院冰雪系主任,吉林体育学院于立强冰雪运动研究室主任。于立强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冰雪运动以及轮滑运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编著《轮滑运动》、《冰雪运动》以及中国冬季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大纲、《越野滑雪、高山滑雪、…  相似文献   

15.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是在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竞赛实践中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尽快找出产生这类问题的关键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运动保健学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和医务监督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训练和比赛,发挥其预防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积极作用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训练专业是体现体育自身特色的支撑专业。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和基本策略进行了研究,运动训练专业要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克服专业性不足的现状,就必须以正确的体育观和教育观为指导,重视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促进专业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专业支撑学科,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17.
石爱桥,男,1959年生,湖北省孝感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考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体育教育专业,1981年毕业留校工作;1983年在湖北省中医学院在职进修中医学一年;1987~1988年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班学习运动心理学并顺利结业;1997年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攻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方向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F003-F003
杨再淮(1958-),男,安徽蚌埠人。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体育学院球类系副主任,现任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兼任中国运动训练学会委员、副秘书长,《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委。原为安徽省排球队运动员。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职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2000~2001年获日本政府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国立鹿屋体育大学研修1年。  相似文献   

19.
台湾休闲运动的发展现状和教育模式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忠伟  杨晓生 《体育学刊》2004,11(4):143-144
应台湾师范大学运动与休闲学院的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一行5人于2004年3月10~17日对台湾休闲运动的推广和教育模式进行了考察,参观和访问了5所设立了运动与休闲专业的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体育学院、台北体育学院、辅仁大学和真理大学),两间运动与休闲领域的产业公司(亚历山大集团公司、和信健康银行),两间公益性  相似文献   

20.
漆昌柱,男,1966年2月出生,湖北省长阳县人,土家族,中共党员,博士。现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体育与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武汉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漆昌柱教授198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从1989年7月至今,一直在武汉体育学院工作,先后在运动心理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